畢方聲音大了起來,伴隨著蝗蟲的靠近,摩擦聲已經十分明顯了。

“肯亞靠近熱帶地區,氣候並不寒冷,因此蝗災隨時都可能出現,我記得從去年11月份至今,肯亞就監視到了75群蝗蟲。”

“最大的一群甚至形成了一個長達60公里,寬約40公里的蝗蟲帶,覆蓋面積達2000平方公里左右,每平方公里的蝗蟲可達1億隻以上!”

【臥槽,這也太誇張了】

【確定單位沒有錯嗎】

【這數量都幾千億了啊!】

由於覆蓋範圍太大,蝗蟲是很難一次性全部消滅的。

它們會到處擴散,非洲沙漠蝗蟲不但可以在非洲多個國家間肆虐,還能夠橫跨歐、亞、非三洲,從東非飛到西亞,南亞,南歐等地,有時候甚至能飛到南美洲,跑遍大半個地球。

這麼大範圍,就很難同時將它們一網打盡。

並且蝗蟲在土壤裡產卵,那麼消滅了地面上的蝗蟲,過一段時間土壤裡面的蟲卵孵化成蝗蟲,又會形成一批新的蝗災,就導致蝗災才會不斷出現。

就連國內,那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的長期,堅定,高組織力的有效治理,才能勉強剋制住,不讓它成群,並且就算這樣也時有發生,更別說是全面落後,組織力低下的非洲。

思緒轉動間,蝗蟲終於來到了眾人跟前。

最先出現了,是一隻落在地上的蝗蟲。

畢方掀開獸皮的一角,親眼看到它落在一棵青草上,張開口器啃噬起來,速度極快。

很快,一隻接一隻的蝗蟲像雨點般落了下來,和先前的同伴一樣啃起了青草。

換源app】

“真正的蝗災中,蝗蟲密度很大,每平方米能達到5000只,總重量在10千克左右,一畝地300萬隻蝗蟲,總重量就能達到六噸。”

“而通常情況下,乾旱地區,兩三畝的糧田才能有一噸的秸杆,只需要四、五萬的蝗蟲,就可以在一個小時內吃完。”

“要是出現蝗災,那也就一分鐘不到的事情。”

“最關鍵的是,蝗蟲每天進食還是身體重量的一倍以上,一天就可以把一個區域的作物吃光。”

畢方一邊看,一邊解說。

他還能清楚的感覺到自己的後背,也就是獸皮上,同樣落下了蝗蟲,但由於沒有食物,便又蹦跳著離開。

在細緻入微的近距離觀察下,畢方和觀眾們還看到了幾隻蝗蟲將自己的尾部插入了泥土之中。

顯然是在繁殖。

“正常狀態的蝗蟲是散居型,是重度‘社恐’,會避免和同類發生身體接觸,但是某些情況下,比如生活條件適宜,食物比較多,蝗蟲繁殖得很快樂,種群密度上升,想再和別的蟲保持距離就有點困難。”

“這種情況下,如果被頻繁碰到後腿,它們的蟲腦會分泌5羥色胺還有一些其他的資訊素,蝗蟲就變成了群居型,整個過程只需要幾個小時。”

“注意,只有後腿才能觸發‘洗腦’效果,別的部位不可以,至於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屬於還在研究中的東西。”

“群居型蝗蟲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了,甚至會改變自身結構,變得更加能吃,更加能飛,雖然沒有更加能生,但是卵的質量變高了,顏色也發生了變化,會從綠色變成了黃色或者黑色。”

“並且發出的氣味會一直吸引別的蝗蟲加入團隊,蝗群不斷擴大,糧食不夠吃了,就會開始大遷徙,一路遷徙,一路繁殖,一路吸引新的蝗蟲加入,當然還要一路吃糧食。”

“蝗災就這樣開始了。”

“我們遇到的這波數量還不是很大,可想而知的是,或許要不了多久,它們就能變成我口中的‘黑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