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綠光(第2/4頁)
章節報錯
鈉還參與人體的肌肉收縮,神經系統的運動,以及糖類物質的吸收等等生理現象。
因此人體必須保持足夠的鈉的含量,才能達到身體的健康與平衡。
“學過高中生物的應該知道,人類內有鈉離子通道,也有鉀離子通道,兩者看起來好似差不多,但鈉離子半徑小,水合比較緊密,不容易脫去水合外層。”
“另外,由於直徑小,不能很好地與側鏈結合,所以鈉離子無法透過鉀通道,兩者作用是無法替換的。”
乾燥的蘆葦易燃,剛接觸火把,就燃起了熊熊大火。
黑夜都被照得更加明亮。
大捆的蘆葦在火焰的燃燒下,迅速變成灰盡。
“也就是說,鉀鹽本身只有讓食物更好吃這一個作用,還不能長期使用,但是蘆葦可以幫助我們一步到位,既提供所需要的鈉離子,也保證了足夠的鹹,這種鹽就叫蘆葦鹽,屬於是肯亞特產的一種吧?”
蘆葦鹽?
特產?
【沒聽過的東西增加了】
【這東西燒出來也是草木灰吧,有啥不一樣啊】
【想不通,想不通】
【鹽也可以當做特產嗎?】
“別急,等一下你們就知道了。”
“我們頓頓吃肉,其實身體是不缺鈉,主要是給大家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思路,同時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一直沒鹽,我嘴裡都澹出鳥來了。”
肉食中本身有的鹽是足夠生活的,理論上只要能抓得到獵物,荒野求生是不必考慮去專門搞鹽的。
但就像畢方自己說的,嘴裡都澹出鳥來了。
夠用,但用起來不舒服。
所以要製鹽。
都製鹽了,那自然要做到最好,否則幾天前畢方就用普通的草木灰製鹽了。
畢方用樹棍扒拉著蘆葦,讓其充分與空氣接觸,加快燃燒速度,同時還往裡面繼續新增蘆葦。
顯然,剛剛那一捆還不太夠。
“肯亞是非洲的大國之一,領土廣袤資源豐富,用蘆葦加工食鹽,是民間流傳著一種古老的,也比較常見的製鹽方法。”
畢方將製鹽的方法娓娓道來。
每當雨水貴乏的季節來臨,當地製鹽匠就會提前選好盛產蘆葦的河灘,一旦蘆葦長到一米以上,就會組織全家人收割。
割好的蘆葦杆被碼放在天然的大塊岩石上,烈日會在三到四天內帶走蘆葦中的水份。
之後就是生火燒掉這些蘆葦,收集剩下的灰盡。
製鹽匠人會把灰盡加水,並用細網來反覆過濾,直到絕大多數雜質被分離出來,再把剩下的黃褐色“鹽水”倒進鍋里加熱。
“經過多次煮沸,鍋底就會留下一層黃褐色的鹽巴,這些就是傳說中的‘蘆鹽’。”
“通常這個過程要持續幾天時間,煙熏火燎的工作環境很折磨人,收穫也不會太多,而且因為製作工藝非常原始,得到的鹽巴純度不高,雜質非常多,幾百斤的蘆葦往往只能烘乾出一小包蘆鹽。”
“至於口感方面,當地人說味道鮮美,有特殊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