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老飼養員的經驗之談(第2/5頁)
章節報錯
“沒錯,就是字面意思,意思是如果獵豹三次都捕捉不到獵物,它的生命就走到盡頭了。”
聽到這,許多觀眾頓時一片譁然。
怎麼失敗三次,就要死了呢?
“雖然這種說法絕對了點,但現實情況也確實好不到哪去,因為速度給獵豹帶來了絕對優勢的同時,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獵豹全力衝刺的速度能夠達到112km/h,但大多數時候,它們在狩獵時所用的速度,通常在64km/h左右,儘管如此,獵豹也無法長時間奔跑。”
“它們雖然速度快,但耐力極差,運動會在它體內積累大量的熱量,一旦無法及時排出,它們就有生命危險。所以獵豹往往在一陣追逐之後,就要停下來休息。”
“在一些紀錄片裡面,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鬣狗們將獵豹的辛辛苦苦捕獲到的獵物給搶了,獵豹也絲毫沒有反抗的跡象,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獵豹要休息。”
“獵豹在完成一次捕獵之後,即便抓住了獵物,它也不會馬上進食,而是選擇先休息一陣,這是因為彼時的獵豹,已經累到沒有力氣進食了。”
“同一生境內的鬣狗,往往會瞅準這個時機,一把將獵豹的獵物奪過去,而獵豹也只能乾瞪眼,看著獵物被搶走。”
【可惡,怎麼哪裡都有非洲二哥的身影】
【明明那麼強,結果還喜歡搶別人的,不講武德!】
【這是自然啊,哥哥,誰和你講武德啊,活下去的才是大佬。】
“因此研究獵豹的學者就發現,如果獵豹連續三次狩獵都不成功,那麼它可能就再也沒有力氣去完成下一次狩獵了,生命變得岌岌可危。”
身體所能貯存的能量是有限的,其中大部分都在脂肪之中,可獵豹的速度要求讓它無法依靠脂肪來大量儲能。
三次狩獵,便是獵豹能量完全耗盡的極限次數,如果三次用完還不能得到進食補充,那最終等待它的就是死亡。
“獵豹的狩獵成功率為58%,理論上它的確只需要狩獵兩次,便能成功一次。”
“可現實很骨感,獵豹必須面對其他競爭對手的壓力,草原上的獅子、花豹、斑鬣狗、棕鬣狗等等,都在盯著它,被搶的機率足有10%。”
“獵豹的生存完全是在夾縫之中,所以合作狩獵,才是獵豹的明智之舉。”
在非洲大草原上,想要掙得一席之地,要麼自身足夠強大,要麼團結合作,漫長的生活中,獵豹也逐漸產生了合作狩獵的習慣。
當它們外出尋找獵物的時候,如果幾隻獵豹相遇了,會短暫結盟,合作狩獵,待捕獲獵物進食完畢之後,又迅速分開獨自生活,下次有機會還一起合作。
這種情況叫“短暫叢集”。
合作狩獵,毫無疑問是一個明智之舉,既節省了精力去捕獲獵物,還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獵物被其他競爭者搶走。
因此獵豹不攻擊人很好理解,不攻擊人是因為它們的習性,它們害怕鬥爭,不喜歡“找麻煩”,在人與獵豹的社交中就往往留下友好、無害的印象。
同時具備貓亞科和社會性這兩種優點,讓它們成了當之無愧的最親人的“貓科動物。”
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發生過獵豹主動攻擊人類的事件。
在許多非洲的紀錄片中,都能看到獵豹與人和平相處的畫面,甚至一些獵豹會主動的跑進觀光車中與遊客親密接觸。
說話間,畢方站起身,來到了籠子的中央坐下。
這下雙方的距離不再是對角最長線,而是直接將距離對摺。
這一舉動頓時讓哈雷有些不安,剛吃飽躺下的身子又重新站了起來,貼著鐵網不斷轉圈。
“獵豹的膽子很小,稍微有點小動靜都會被嚇跑。”
“因為它不像獅子老虎之類的捕食者有體型和體重優勢。獵豹為了極致的速度犧牲了很多貓科動物應該有的能力。”
“大多數獵豹的性格很耿直憨厚,所以也經常被其他捕食者欺負,再加上幼崽的成活率不高,獵豹數量本就無法得到擴張,再加上嚴重的盜獵,直接造成了獵豹數量的驟減,難以恢復。”
“要知道,在20世紀初,全非洲的獵豹大約還有10萬隻;到了1975年,動物學家再次統計後發現,獵豹的數量僅剩下14000只左右;而到了現在,獵豹的數量又比40多年前下降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