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線粒體的起源,畢方知道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假說。

線粒體曾經是細菌的真核細胞器,與人類是內共生。

簡單來說,線粒體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個獨立生物,機緣巧合下與人類相結合,最後成為了人體的一部分。

時至今日,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證據就是線粒體跟人類基因組完全兩碼事。

線粒體基因組長度16569,編碼37個基因,主要是呼吸鏈相關的。

人類核基因組長度30億,編碼23萬個基因,包括全部內容。

二者從序列上沒有同源性。

而人類體內的其他組織的基因組都是人類核基因組。

現代生物學分類鑑定的金標準就是根據基因組而非外形特徵,因為過去很多分類方法容易出錯就是如此。

有的長的不同其實是一個屬,有的長的很像其實分類很遠。

例如長的像老鼠的樹鼩其實是人類近親,而藏獒和茶杯狗看起來完全是倆物種,後者甚至都沒有前者的繁育器官大,但是連生殖隔離都沒有。

不過內共生不是寄生,這是兩碼事。

單細胞生物要生存,要攝取物質和能量。

如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樣,大細胞也要吞小細胞。

這個過程稱為“胞吞”。

胞吞過程與細胞膜的流動性密切相關,被吞的東西會被包裹上一層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細胞進行一系列的操作將其分解利用,吐出細胞外,吐出去的過程叫做胞吐。

如果被吞的是一個小細胞呢?

這個小細胞被吞了但是沒有被消化,而是共生在了大細胞中,這個就是內共生。

一些基因是可以被人類的身體吸收被整合掉,但是一旦整合了,那麼就形成了新的系統,不再分彼此,服從整個系統的表達調控。

現在再把線粒體單獨分離出來,它也無法還原成最初的細菌和最初的生命。

這種情況其實非常常見,人類基因組裡就有很多這樣的印記。

就像數百萬年前入侵人類基因組的病毒改變了人類胚胎幹細胞中基因的開啟和關閉模式。

大約10幾億年前,一種大型的、具吞噬能力的古核生物吞進了一種需氧的、較小的、始祖原核生物。

吞沒問題,但要注意安全,被吞進去的生物反殺了可就不好了。

始祖古核生物可能有一系列應激變化來保護自己。

比如,細胞膜大量內陷形成了原始的內質網膜系統,從而限制被吞細菌的活動。

原始的內質網膜系統進一步特化,將細胞的遺傳物質包裹形成了細胞核。

始祖古核生物成了始祖真核生物。

有些被吞進的需氧細菌不僅未被消化分解,而且逐步在大的、始祖古核生物細胞內生存下來。

可能是需氧細菌覺得有家挺好,賴在始祖細胞中不走了。

做生物也挺簡單的,怎麼舒服怎麼來,費那個勁幹嘛?

而始祖細胞相也能接受,這當於養了一個寵物,雖然要包吃包住,但是可以從需氧菌哪裡中獲得糖酵解的能量和產物,這也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