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 尼羅河(第2/3頁)
章節報錯
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後,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
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規律和利用兩岸肥沃的土地。
很久以來,尼羅河河谷一直是棉田連綿、稻花飄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夾持中,蜿蜒的尼羅河猶如一條綠色的走廓,充滿著無限的生機。
“河水帶著東非高原的黑土奔流而下,一直到中下游地區才慢慢滯緩下來,形成一片潮溼的沃土區。”
“所以,古埃及人只需要每年10月份時,撒下種子,老天爺自會賞臉,來年春天便是大豐收,並且由於氣候炎熱,莊稼可以達到驚人的一年三熟。”
“據希臘多德記載所言,那裡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氾濫出來,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後再退回河床,然後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以後便只是等待收穫了。”
【這也太草了】
【又是這個多德,出鏡率太高了】
【可能給出場費了吧(狗頭)】
畢方吹了聲口哨,讓山坡上觀望的阿爾法下來。
體型龐大的阿爾法望著傾斜的陡坡,多次嘗試,最終小心翼翼的踩著土坡,一點一點的滑動,來到河岸邊。
畢方就這樣牽著駱駝行走在尼羅河旁,感受著水汽撲面,每一次深呼吸都像是滋瀾了灌滿風沙的肺腔。
“這種靠天吃飯的的農耕方式,最適合早期人類發展水平,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在生產技術極端低下的上古時期,便輕而易舉的享受到了農業帶來的豐碩。”
“有了足夠的物資基礎,在全球範圍內,古埃及也成為了第一個擺脫原始部落形式,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不過,世上河流何其多,也不只是只有尼羅河會氾濫,世界四大河流,基本上每一條都會如此,可尼羅河流域是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雖然全年高溫炎熱,不過只要有水,再加上肥沃的土壤,任何時候,只要有種子入土,農作物長勢自然不錯。”
“像我們的黃河為例,雖然每年夏秋季定期氾濫,可是,汛期結束了,天已經涼了,冬天更是凍得很,甚至會結冰。”
“大家都知道,氣溫太低不適合農作物自然生長。”
“等到來年春夏氣溫上升,地裡的秧苗還沒長齊活,汛期又來了,那時大水一灌,旱地成為了水田,黃土高原啊,不是江南水鄉,種不了水稻只能遭殃了。”
“所以,這些地方的人們,當時只找一些地勢較高的山林地帶棲身,而相應的農業收穫會減少很多,也就沒了足夠的物質保證去構建出相對大型且高階的國家文明形態。”
“而覆蓋尼羅河流域之外幾乎埃及地區所有領土的熱帶沙漠,也成為埃及領先世界的重要因素。”
“也許很多人會懷疑熱帶沙漠適合人類生存,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環境下,就有了例外。”
【這麼複雜的嗎?】
【人類發展最終還是要靠地球給臉色啊】
“還有更復雜的。”
畢方隨手摺下一根狀似蘆葦的紙草。
“熱帶沙漠有兩點特徵,一是沙的流動性,決定了其能填平溝壑、卻壘不起高山,所以沙漠地區一定是地勢平坦,別看沙丘好像很高,但幾十米,一百米,就是一個小土坡而已。”
“二就是極端乾旱的氣候,決定了沙漠環境下,水分的蒸發量極為驚人,同時,沙質地表的水分滲透性較好,對地表水的吸納能力較強。”
“看似這兩點沒什麼要緊,卻對埃及早期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極為重要。”
“地勢平坦,所以尼羅河氾濫時便可以覆蓋到較大的範圍。”
“其次,當流域周邊的沙漠,在汛期被尼羅河氾濫的洪水裹脅的沃土沖刷後,就有可能形成肥沃平原。”
“而當尼羅河氾濫後,由於蒸發量巨大,以及和地表滲透性強,這些優勢,再加沙子削山填溝的天然特徵,所以汛期過後的尼羅河周邊,並不會出現大型的湖泊和沼澤。”
“要說這一點,現在來看或許會因嚴重缺乏天然的蓄水功能而成為極大的弊端,但在五六千年前,這一點卻恰好對埃及的文明發展十分有利。”
湖沼具備天然蓄水功能,可開發利用的難度較大。
要用於農業,那就需要人類去築堤修壩,開渠引導。
至於沼澤,開發成農田的難度更大。
數千年人的埃及人只能靠天吃飯,技術和資源儲備極端落後,根本無法對湖沼有效利用。
別說修堤壩了,連水渠都不怎麼會用。
沒有那個能力。
尼羅河下游的特殊地理環境,正好不具備形成大型湖沼的可能。
氾濫過後的流域周邊,有充足的水和沃土成為初級農業的最合適場所,埃及農民也可以盡情播撒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