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4世紀摩洛哥的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不知道有沒有人認識他,此人足跡遍佈當時所知的世界。”

“當時他記載,一個商隊最少有1000頭駱駝,最大型的甚至超過12000頭!”

【臥槽,這麼多?】

【特麼的,都能組成騎兵團了!】

【這的多少錢啊】

如此誇張的數字,令觀眾咋舌。

不過他們倒也沒有懷疑畢方。

一些常識被顛覆,還有好事者抬槓,但涉及到這種沒人知道的冷知識和人物,就沒有槓子水友站出來反問了,容易露出自己的半拉屁股。

“即使這樣的大型商隊在旅途中仍然如履薄冰,先頭駝隊必須提前數日趕到下個綠洲,然後返回為主隊補充淡水,才能保證旅行安全。”

“伊本·白圖泰的旅行中先期出發的駝隊就從瓦拉塔綠洲送回了四天份的水。”

“伊本·白圖泰本人還在晚年自矜此生心願得償,在旅行方面超過了世界上所有的人。”

【我覺得不如方神(狗頭】

【確實,什麼叫單槍匹馬闖撒哈拉啊,戰術後仰】

【國泰民安在方神的直播間開通了皇帝!】

【大佬!!!】

【大佬V50恰開封菜】

【方神這皇帝數量都數不過來了】

觀眾對比之下,彈幕上又滿是吹噓之言。

到了查德,這趟旅行已經到後半段了。

所謂的穿越撒哈拉成功在即,又將為畢方的履歷添上傳奇一筆,很難令人不激動。

【這些商隊賣什麼呢】

【是啊,一頭駱駝帶五十公斤,都是五十噸的貨物了】

【真的牛批】

畢方感謝了一番觀眾的讚美之詞和打賞,回答道。

“各種原料、奢侈品和特產,從最早加工石器用的黑曜石,到後來的貴金屬,當然還有恆久不變的奴隸和鹽。”

“當時北非國家進口奴隸作為家庭奴僕使用,而西非國家則用於訓練奴隸士兵。”

“這些很多文獻都有記載,在古希臘希羅多德的著作中就有一條。”

“從蘇丹的達爾富爾起始,向北穿越一系列無人居住的小型綠洲,經過埃及的哈里傑綠洲,最後到達埃及中部的阿斯尤特。”

“這條路更著名的名字應該是叫四十天路,每年奴隸販子都會驅趕8萬奴隸上路,經過40天的跋涉到達阿斯尤特的奴隸市場,一般只有兩萬人能夠活著到達。這條商路直到19世紀末蘇丹馬赫迪起義才廢止。”

在巔峰時期穿越撒哈拉的商路多達1400條,這種大型商隊直到近代才被橫跨非洲大陸的鐵路運輸打垮,但在中部非洲仍有這樣的傳統商隊。

每年走一次,交換外界的鹽,不過規模只有幾十頭駱駝了。

傳統商隊仍走在起始於法老時代的撒哈拉商路上。

“如果情況更糟糕一些,綠洲萎縮,人口減少,再加上沿路水源點消失,那麼商隊就沒法走了。”

“外面人進不去,裡面人也出不來,幾代以後,連非洲本地的居民都搞不清楚沙漠對面是什麼地方有什麼人了,那個地方就真成了傳說之地。”

“但是這並不代表沙漠裡面就沒人了或者徹底墮落成原始人了,人還頑強存在,還有國家組織,你還不能說那不是文化。”

“達奇就是這種情況,它所在的位置被稱為大沙海,從埃及的蓋塔拉一直向西延伸過我們先前走出的草原,是地球上第二大連綿不斷的沙層覆蓋區,僅次於阿爾及利亞的東方大沙漠。”

“大沙海中因為風的原因形成了連綿數百公里的巨大沙丘,如果南北向走比較容易,東西向就必須翻越一個個沙丘。

這些沙丘的西坡比較平緩,東坡陡峭且覆蓋著流沙,如果硬要東西向翻越,則向東走遠比向西容易。

所以從東部沿海的埃及和蘇丹,幾乎無法再進入達奇,這個地方就被自然界半封閉起來,連非洲東部的土著居民也不知道它的存在了。”

一直到19世紀,非洲中部特別是沙漠地區在的地圖上仍然大多是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