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而,我可以知道我所在的經度就是醜國東部所在的經度。所以,經度的測量問題,轉化為了已知位置的時間和當前位置的時間的測量問題。”

【不行了,頭好痛】

【方師傅,不要再念了,不要再念了】

【夢迴高中地理課】

【學廢了學廢了】

畢方接下來又是一連串的分析,炭筆不停,既像是解說,又像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地球自轉週期是24小時,也就是24小時旋轉360度,每小時旋轉15度,每4分鐘旋轉1度。”

“如果以出發的港口作為參照點,比如從倫敦出發,以格林威治時間作為標準時間,以格林威治所在的經線作為0度經線。”

“之後在航海過程中的某個位置,格林威治時間是凌晨1點,當地時間是上午9點,相差8小時,也就是,這個位置與格林威治之間相差8乘以15等於120度,也即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東經120度。”

“只不過這裡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茫茫大海中,怎麼確定格林威治時間,以及當地時間?”

【日冕吧】

【鐘錶?】

“是日晷。”

船員們會在甲板上弄一個日晷,用太陽影子的方向來確定時間。

輪船的起伏,對影子的長短影響較大,可對於傾斜方向上的改變卻不大。

格林威治時間的確定,靠的是鐘錶。在倫敦出發的時候,把鐘錶調到格林威治時間,此後就再也不調整。

【聽來好像比上次老方計算的簡單一點?】

【不清楚,反正我一個都不會,聽就完事了】

【上課撿了支筆,我就再也沒看懂過方神的解題思路】

畢方又搖搖頭。

“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比較困難。因為這種方法嚴重依賴於一隻精確可靠的鐘表,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雖然古希臘人就發明了經度理論,但因為受制於鐘錶的製作工藝,直到18世紀,航海家才能精確測量自己所在的經度。”

“在此之前,海上航海甚至有一條法律,士兵隨意給船長說關於航線的問題,會被立即執行死刑。

因為當時沒法確定自己的航線,完全靠船長的經驗,直覺,他們只知道自己的緯度不知道經度,直到後來靠譜的鐘表被髮明出來。”

【嘶,全靠蒙是吧】

【其實航行不一定要精確認識自己的經緯度,老方這是有特殊需要,那時候的人,只要方向對了,埋頭前進就對了,一路上也有地表,比如島嶼什麼的】

【確實,尼莫點什麼地表都沒喲,這是最搞人心態的】

“也因此,有一段時間普遍採用的辦法是月距法,透過測量月球與恆星的角距計算得到世界時。另外,還有戴維斯象限儀,牽星板和六分儀,這些都是當時解決自身位置的方法。”

“同樣也是為什麼今天很多名錶都有航海款的來歷。由於經度測量的不方便,航海家們又想出了近似的測量方法,那就是看距離,也就是所謂的海里......”

“很多人可能奇怪,為什麼航海的距離不用公里,英里,這種常見單位,偏偏要用海里,好像專門為了難為人一樣,航行速度也一定要用節,其實這都是為了方便確定位置,因為1海里的弧長對應於地球圓心角的1分。”

【嘶哦,原來是這樣的嗎?】

【以前做類似的數學題就覺得海里這東西很反人類,為什麼航海還要特意造一個距離和速度單位出來,原來是這個原因嗎】

【漲見識了。】

“南北方向每航行1海里,意味著緯度變化1分;在赤道上東西方向每航行1海里,意味著經度變化1分;如果在非赤道上東西向航行,需要乘以緯度cos的倒數作為修正係數。”

“速度單位「節」同樣也來源於此,1節等於每小時1海里。”

“所以,我們只要知道自己航行的距離......”

畢方仔細解釋著,手上的動作也不停止,黑色的炭筆在木板上摩挲,留下漆黑的炭灰。

船頭的火把在風中搖曳,人影閃爍。

距離計算當然不可能準確,實際上風帆時代的定位精度能有個幾十上百公里就足夠了。

再加上幾種方法混合使用,相互比較,修正,雖然不比GPS,但足以讓畢方準確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