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求生本就是逆天而行,半路夭折實屬正常。】

【閉上你的烏鴉嘴!】

眼看直播間又要吵起來,畢方解釋道:“確實有這個可能,可能性還不小。”

颱風形成的原因並不複雜,一般都來自於夏季廣闊的海洋上空。

炎熱的夏季,海水錶面溫度往往在26℃以上,海水不斷受熱蒸發,四周的冷空氣不斷向中心補充,這樣中心就形成了一個熱帶低壓中心。

熱空氣越升越高,遇冷凝結,大量的積雲出現。

這過程會放熱,於是低壓中心會越來越熱,相對周圍氣壓會越來越低,愈演愈烈。

除了足夠多的積雲,颱風形成的海洋麵積要足夠廣闊,這也是全球的颱風和颶風大部分形成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颱風和颶風本質上一樣的,只不過海域不同:在太平洋上的熱帶風暴就叫做颱風;在大西洋形成的熱帶風暴稱為颶風。

此外有了積雲和廣闊的洋麵還不夠,當兩股不同的空氣流相遇時會在空中形成漩渦流,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右逆時針開始旋轉。

含有大量水蒸氣積雲形成的漩渦流越來越大,大約3~4天就會形成巨大的颱風眼,也就是颱風的中心。

例如太平洋西北風遇到來自澳洲方向的東南風,這兩個氣流相遇後就會融合形成漩渦氣流。

而這個時間點與畢方的感覺不謀而合,倘若真是這樣,那今天或許就是颱風的成型日!

隨著航行的增加,畢方緯度也在增高,遠離赤道,有足夠的地轉偏向力!

自己早該注意到的。

畢方想起來自己遇到火山爆發前,還覺得太陽太大,水溫有些高了。

當時居然沒想到這個可能性。

俗話說物極必反,隨著積雲密度的增大,漩渦流所形成的空間裝不下更多的積雲,巨大的能量需要釋放出來,颱風眼開始移動,此時風速可達50米/秒,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如果在海面上遇到,這絕對是一場災難!

現在是五月初,沒有完全脫離夏季,南半球目前還是熱帶氣旋活躍期!

畢方的解釋讓觀眾們悚然一驚,這麼說來,真有颱風了?

【聽不懂……】

【總之就這幾點,如此如此,這般這般,懂了嗎?。】

【不對啊,中低氣壓中心越來越熱,然後氣壓會越來越低,這不符合熱力學定律啊,越熱氣壓不應該越好嗎?】

【我沒學過熱力學,但我也能回答你。你的假設條件是同樣質量的空氣分子。而現實條件是同樣體積的空氣分子。關鍵就在於這裡。想明白了麼?】

愛閱書香

【都是大老,瑟瑟發抖】

有了提醒,不少網友發揮了自己的本事,很快就確認了南太平洋上的的確確出現了一個颱風眼!

這樣的資料非常好查,只需要去南太平洋的群島國家氣象機構公開資料看一眼就知道。

4月29日下午,熱帶氣旋哈羅德掠過南太平洋上的群島國家萬那杜後,其核心雲區變得異常濃密緊湊、中心風眼變得深邃而渾圓。

顯然是在有利的水溫條件和大氣環流條件下逐漸加強至巔峰的表現。

種種跡象表明,接下來又是一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