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人類這個物種剛剛誕生的年代裡,農業還沒有出現,作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雜食性物種,人類依靠捕獵+採集的模式生存發展,和其他位於食物鏈頂端的強勢物種一樣,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在狩獵的過程中,聰明的人類發明了投矛和弓箭,並以此出現了團體協作的生存習慣,奠定了現代文明的基礎。

就在這個節點之上,人類徹底成為了自然界的霸主,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是非常直接的食物鏈關係。

上層物種依賴於捕食下層物種得以生存和延續。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絕對不存在野生動物保護觀念。

但在反覆的試錯中,人類本能的懂得了不能過分狩獵與採集。

一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儲藏條件儲存多餘的收穫,二是會給下次狩獵帶來不必要麻煩。這一點上,有兩個最直觀的證據。

第一,人類今天能夠看到被馴化的豬馬牛羊等物種,它們的形成就是在舊石器時期,這個馴化的過程就是“保護”動物的一種方式。

豬馬牛羊等等家畜,已經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原因便在於它們的價值讓人類願意去圈養。

第二,對當代社會仍舊存在的舊石器部落文明研究後發現,他們存在有意識保護居住地種群健康繁殖延續的行為。

這種不過分利用的意識,就是動物保護意識的萌芽,這種做法,是在為今後更好的持續性利用創造條件。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檀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數千年前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之後的一系列發展更為的複雜的變化,畜牧農耕模式取代狩獵採集模式,人類的生存可以不再依賴於野生動物的直接利用,兩者間直接的食物鏈上下層關係開始鬆動。

在之後,冶金技術的出現使得金屬農具開始被大規模使用,農耕效率有了質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類群體開始完全擺脫對野生動物的直接利用。

人類徹底成為食物鏈最頂端的唯一物種,沒有人類獵殺不掉的野生動物

人類開始注重獲取肉食的效率,大規模的畜牧代替狩獵,狩獵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僅僅為了食用。

歷史的車輪繼續滾動,1517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催生出地理大發現和物種大交換。土豆,番薯出現,更高效率的畜牧農耕模式進一步擠壓殘存的狩獵採集模式,人類與自然界的紐帶關係變得模糊。

人類開始和野生動物劃區隔離開來,人類居住在城鎮裡,而野生動物佔據叢林,兩者間的食物鏈關係消失殆盡,而且不再在同一區域內繁衍生息,兩者的地盤界限清晰,不再發生交集。

車輪停留至現代。

人類已經是完全要依靠經濟社會才能生存發展的物種,隨著現代農業和畜牧業越來越發達,普通人根本不再需要利用野生動物,所以它們的存在價值一跌再跌,徹底淪為了富豪的刺激追求與審美愛好。

普通人可以為了豬肉的漲價而付出切實行動,可不會為了富人喜歡的東西關注半點。

影片中的話語戛然而止,剛田武按下了暫停鍵,他已經很耐著性子了:“松本廳長想說什麼?

松本清長正襟危坐:“我想請您同意暫停狩獵季,並允許我逮捕伯森:蓋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