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蕊用來煮、浸泡都可以。岩石上的地衣和苔蘚大多也是可以食用的,地衣和苔蘚是很好的食物來源,但數量不是很多,吃之前要煮熟或者烤熟,一次不要吃很多。石耳是最好的食材,也可以生吃。”

“雲杉和松針,嫩芽和樹皮可以煮著吃,當年華夏志願軍就是靠著松針泡茶,解決了夜盲症,才能屢屢在夜間打出漂亮戰役。”

“此外還有越橘,這種紅色的漿果富含營養,葉子也可以煮或者烤,野生黃莓—金黃色的漿果,維生素c的含量很高,葉子可以用來泡茶。”

“如果你有生火的材料,如木頭、植物,或者動物的脂肪,那麼你就可以生火從而可以做飯,但是很難,沒有充足的時間和運氣,幾乎就不用考慮了,不要期望像在低緯度地區那樣可以輕易地找到樹枝進行取火。”

“不過裸露的岩石上地衣和苔蘚還是好找的,馴鹿什麼的就靠它活,格陵蘭島上有記錄的就發現過300種地衣和600種苔蘚。1954年,人們還在北冰洋底3400米深處發現有細菌和真菌的孢子。”

畢方單膝跪在雪地中,雙手扒拉這面前的岩石,將積雪掃空,露出的是冰冷光滑的石面,似乎並沒有他所說的苔蘚和地衣。

但畢方沒有放棄,將石頭和凍土夾縫中的積雪刮乾淨,一抹淡淡的綠色終於出現眾人眼前。

居然真的有植物!

觀眾目露震撼。

格陵蘭是原始的,在這裡,眾人所看到的每一座山都是上幾億年的,浮冰更是上千上萬年。

自古以來,它就是一個神話的領域,這座遙遠的島嶼成了所有幻想與神秘的源泉。

炫目的極光、無垠的苔原、閃爍的冰柱、詭異的冰山、以及近乎極限的寒冷和幾乎不開口說話的因紐特人,純淨得像個童話世界。

但那是對旅人而言,對於求生者,這裡簡直就是極寒地獄。

但就算是一片雪白的世界,照樣能有綠色的植物頑強生長在夾縫中。

它靠什麼活?

零下幾十度的低溫,細胞液都凍結了吧?

【話說,為什麼極地植物反而是常綠植物?我看好像基本都是綠的】

【臥槽,你這麼一說,好像是這樣啊,不應該高緯度是季節性的嗎?】

“因為極地都是苔蘚植物,也叫凍原,是生長在寒冷的永久凍土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種極端環境下的生物群落。對極地的惡劣環境有很多特殊的適應。”

“比如這些植物的莖和葉都緊緊地貼在地面上,能很好地承受積雪壓力,只要每年有一小段溫暖的天氣,植物就立即發芽,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完成生長、開花、結實的過程。”

“而常綠是為更好的吸收陽光,這裡根本沒有四季的變化,半年白天,半年夜晚,常綠植物能活下來已經不錯了,哪還有季節變化。”

“樹木的落葉,漲葉,是為了更好的儲層能量,極地植物活下去就很不容易了,更別說儲存能量,因此長得非常慢。”

畢方直接摘取嫩葉塞進口中,跟嚼冰塊似的,哪有什麼口感,什麼感覺都沒有,就迅速的進入了胃裡。

雖然吃苔蘚最好煮一遍,但現在的畢方根本沒有條件,能墊上肚子就不錯了。

畢方對自己的消化能力有信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