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扒竊錢包、其他輕罪,還是姓犯罪或懼怖主義行為,幾乎所有犯罪分子都會在下手前對目標實施一定程度的監視。

他們專注於觀察目標的一舉一動,但事實上,在這段時間內,犯罪分子自己卻極易暴露——如果他們的目標時刻保持警覺,對周圍環境極為敏感,那就尤是如此。

第二次踏足曰本的理查德團隊,對這件事再清楚不過,他們知道自己在太地町有多不受歡迎。

甚至於覺得每一個目光偷偷看過來的人,都是負責盯梢的居民,亦或是社團分子,隨時準備從口袋裡掏出一把彈簧刀,對著他們來上一下。

沒有警察會來幫助他們,甚至死後都找不到進行犯罪的傢伙。

背部中了二十多刀,最後判定為自殺,這樣荒謬的事情,是真的有可能發生的。

“怎麼可能沒有。”傑瑞特苦笑一聲,微微壓下電腦,開啟車窗。

馬路旁,一個帶著墨鏡,衣著全黑的男子手中拿著錄影機,蹲在地上,直直地盯著開車路過的理查德等人,根本不加掩飾的轉動著腦袋。

在雙方擦肩而過時,衝著搖下車窗的理查德等人比出一箇中指。

挑釁意味十足。

理查德看向後視鏡,已經是今天的第三輛汽車牢牢地跟著他們了:“光是車牌號,我們就記下了七八個。”

“剛來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是誰在跟蹤。”

幾天前,理查德等人只知道自己被看住,跟蹤,卻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人在跟蹤他們。

是捕鯨人,還是曰本社團,完全沒頭緒。

直到今天早上,畢方教給了曼迪如何尋找跟蹤者的方法,鎖定住了一個特別的人。

畢方告訴曼迪,要想確認跟蹤自己的是誰,需要在遵循tedd原則的情況下,多管齊下。

&ne)、環境(environment)、距離(distance)、行為(demeanor)。

時間:你是否在不同環境中反覆見到同一個人或一群人?

為了確定情況是否屬實,一整天都要留意時間。

環境:留意到那些衣著或肢體語言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人了嗎?

距離:同一撥人是否會出現在距離很遠的兩個地點?

例如,這個人是10分鐘前出現在社群小賣部的那個戴墨鏡的人嗎,或許看上去不那麼可疑,還是說,他在兩個小時前曾出現。

行為:在監視這一領域,“行為”指的是舉止與外表。尋找那些服飾或行為無法融入周圍環境的人。

經常性更改作息規律或行走路線,以便確認是否被人跟蹤。

根據這些,去尋找那些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反覆出現的“巧合”。

同時行事要格外小心——要讓罪犯相信,他們只不過是不小心跟丟了目標,而非目標有意躲避自已。

最簡單的,就是去一家較遠的超市購物,排除巧合的可能,以便確認自己是否已被監視——再去別的區域辦點事,以此檢驗自己的推測。

將這些規則記在心裡,曼迪成功鎖定了一個人。

有碰巧遇上一個會說英語的曰本遊客,問他是否認識站在路旁的那傢伙,不知道的話,能不能幫他們問一下。

遊客並沒有太高警惕,反而很樂於幫助理查德等人。

最後得到的答案是。

那傢伙是警視廳廳長。

“跟蹤我們的不是社團組織,也不是捕鯨人,是警察。”理查德摸了摸下巴,“他們已經把我們當成了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