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文化造就民族(第2/3頁)
章節報錯
得到訊息的男孩顯得很高興:“那我下次也要去!版納好無聊,又潮溼又隱身,到處都是蜘蛛和蛇,我最討厭蛇了。”
“那裡不是什麼好地方。”
“啊?為什麼?”
“因為那裡的海豚,都活的很痛苦。”
海豚灣,這個美麗的名字前有一個字首,臭名昭著。
曰本,有一個景色優美的小漁村,叫太地,村民們兢兢業業,生活樸實無他,無論是美麗的風景,還是慢節奏的生活,都是一副世外桃源的模樣。
可如果真正深入其中,你就會發現,淳樸和善不過是虛假的表象,一切的背後,是年復一年血腥屠殺後的狂歡。
這裡的每一位村民,都是血腥劊子手。
每年,數以萬計的海豚乃至鯨魚經過太地,都會被舉著鏽跡斑斑的魚叉的當地村民,無情地剝奪生存的權力。
漁民們將海豚驅趕到岸邊的淺灣,先是供世界各地的海豚訓練師挑選,將活潑健康,聰明的帶走。
而挑選剩下的大批海豚,不會被放走,任何一條進了海豚灣的海豚,都不可能毫髮無傷的返回大海,它們會被毫無理由地趕盡殺絕。
遭到屠殺的海豚,那一塊塊血淋淋的肉,會被包裝,製作成海豚乃至鯨魚肉販賣,堂而皇之的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之上。
這裡發生的一切,都因一個骯髒的利益圈被當地政府隱瞞。
這處海豚的墳墓,被人們稱作海豚灣。
當今世界各國在制定的海洋公約裡,無一例外,全都禁止捕殺海豚、鯨魚,哪怕有人偷偷獵殺,也無法做到像曰本這樣。
曰本政府是唯一允許本國漁民每年捕殺2萬隻海豚的國家,並且實際上日本每年捕殺的海豚數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它們以捕鯨、殺戮海豚,吃鯨魚肉是本國人的文化為藉口,長期以來拒絕在國際保護鯨魚,不捕殺鯨魚和海豚的國際海洋公約上簽字。
成為當今世界極少數幾個大肆捕殺鯨魚的國家,以及唯一一個公然允許濫殺海豚的國家。
曰本政府的解釋很到位,它們宣稱捕殺全世界各國都致力於保護的鯨魚和海豚,是曰本人的......文化。
呵呵。
文化造就民族,什麼樣的文化造就什麼樣的民族。
仁、義、禮、智、信可以造就一個自強不息,和平與共的泱泱大國。
殺戮,嗜血,也能造就一個侵略成性,死不悔改的民族。
前世為了讓屠殺為世人所知,揭穿這種惡行,路易·西霍尤斯來到太地,冒著危險解救海豚群並拍下了一部紀錄片。
中途甚至發生了流血事件,出現了人員傷亡。
沒錯,就是傷亡。
路易的一位同事,因為被發現在秘密拍攝,被當地村民永遠留在了那裡,與海豚的亡魂作伴。
事後甚至沒有一人因為殺人而被懲罰。
所有村民都會這樣的暴力行徑習以為常,從老人要青年,從學生到家長,彷彿那死去的不是一個人,而是路邊的一條野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