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會消耗大量熱量, 沒有糖類和碳水化合物,想要抵抗就必須攝入高熱量食物,沒了脂肪,那位參賽者在第46天體檢的時候,直接暴瘦27斤。

好在之後找到了其他脂肪來源,這才沒輸掉比賽。

不過畢方情況不同,他現在身處雨林,環境溫度更高,活動上的能量消耗並不算太多,只靠蛋白質也能維持平衡,因此需要用油脂來做更有意義的東西。

比如肥皂。

“食物在求生中永遠不是第一位的,取水和保暖才是,甚至在水不夠的情況下要儘量減少攝食, 因為吃飯會增加乾渴。”

“如果每天水供應不足1夸脫, 也就是1.1升, 那就儘量不要吃乾的、含澱粉的、口味很濃的食物和肉食, 如果有的話, 可以吃那些含糖量高的食品。”

【那為啥我感覺蛋白質好像提得人比較多啊】

【是啊,隔壁的人全都在吃蟲子】

【上次有人吃了個白白的鼻涕蟲一樣的東西,都爆漿了,還一臉猙獰的說蛋白質是牛肉的六倍,是難得的美味。】

蛋白質這個詞之所以會頻繁出現在荒野愛好者的面前,畢方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沒有充足的植物學知識下,蛋白質是野外求生時比較容易獲取,以及相對比較安全的能量來源。”

“第二則是糖類一般都需要在植物中獲取,入手的難度和安全性比起蛋白質來說較差。”

捕捉一些小動物,小昆蟲,遠比吃一些不知名的漿果,蘑菇要安全得多。

動物難抓,昆蟲卻隨處都有。

“並且蛋白質較脂肪來說價效比是不高,但好歹也是能提供能量的,一般蟲子的蛋白也都是牛肉的五倍。”

畢方波動著竹板上的魚腩,此刻幾塊魚腩已經縮小了一整圈,四周溢位了大量的油脂。

“有很多種昆蟲,它們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大量繁殖,是重要的食物來源,而且大多數昆蟲用手就很容易捕捉到,包括大的蠐螬,也就是昆蟲幼體,蝗蟲、蚱蜢、螞蟻以及白蟻。”

“你可以在腐爛的圓木中、地底下、枯死的樹皮下面找到木蠐螬。蝗蟲、蚱蜢、螞蟻生活在溫帶和熱帶地區。白蟻通常生活在叢林裡。”

“特種部隊的荒野生存訓練裡,一旦迷失,或者失去補給,都是優先尋找量大且更容易捕捉的生物,如昆蟲、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魚以及爬蟲動物。”

畢方將身旁的枯葉掃開,底下就有密密麻麻的螞蟻在爬行,他將樹枝在一旁的烤魚上粘了些碎屑,就有大量螞蟻往上攀爬。

“正常的黑螞蟻都富含蟻酸,吃起來非常酸澀,但它也是好東西,是天然的抗生素,有超強的殺菌,消毒功能,很多領域甚至超過西藥,且無耐藥性和副作用。”

“就是味道不太好,先酸後鹹,不過你可以煎炸、煮、或者燒烤它們來吃,或者你可能更喜歡把它們和其他食物放在一起燉,這樣味道會更好一點。”

“你甚至可以生吃它們。”畢方將樹枝上的螞蟻一抿而盡,酸澀的口感在口腔中爆開,酸得他咧牙齒,酸澀之後則是淡淡的鹹味。

“除了大型昆蟲。大型昆蟲可能帶有有害的寄生蟲。並且它們的大腿上長有倒鉤,可能會卡在喉嚨裡。”

【我說那些主播都是跟誰學的,原來吃蟲子的祖宗在這呢】

【只學到的表現,沒學到精髓啊】

“但真吃蟲子的話,在有條件情況下,一定要加工,就是用沸水過一遍,殺死寄生蟲和攜帶的病菌。”

畢方又用魚渣吸引來一些螞蟻,如同佐料般撒在了烤魚上。

此時魚腩中的油分也完全被榨取出來,細小的魚肉在大量油脂上漂浮著,噼啪作響,縮成小小的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