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穩定的扶李盛上位,這是即便以李二之尊,李二之能也不敢打包票的事情。

但是如果說,李盛真的立下了什麼誰都無話可說的超級功勳,那事情就不一樣了。

這種超級功勳不是開玩笑的。

最簡單的例子,韓信。

這貨在劉邦統一天下的戰爭中,在整個過程當中,那實力之強簡直可以用恐怖來形容,獲得的成就更是彪炳千古。

兵仙,一個在那之後,無數個時代都望塵莫及的稱號。

但即便如此,最後韓信的結局也並不理想,至於原因,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著名的“代齊王”神梗了,這一波劉邦在知名老六蕭何的建議下完美應對,韓信的野心才剛剛開始操作,就直接被政治死刑掉了。

李二作為秦漢之後重新建立帝國,重啟了神州的生命力的傳奇君主,對漢代,尤其是漢初的歷史當然不可能是略有所知,那一定是滾瓜爛熟——而這種瞭解之中,韓信這個角色吧。

既然研究漢史,又不研究韓信,那簡直是研究了個寂寞。

李二不注意是不可能的,而到時候如果真的只能讓李承乾上,那麼李盛的處境。

一瞬間,就會變成非常像韓信!

當然了,李盛還是跟韓信不一樣,因為首先李盛可不像韓信還搞“大哥,可以讓我暫時當個代齊王嗎”這種騷操作試探皇權,李盛在這方面,穩的簡直令人懵逼。

其次,李盛是有外戰功績的,而這個功績就是真正的英雄功績,和韓信打統一戰爭的功勳還是不同,李盛的功勳屬於衛霍那種性質。

但是,這畢竟不夠。

李盛雖然打贏數場外戰,而且剿滅的還都是大唐的生死強敵,無論突厥還是高句麗,這幾個傢伙絕非是“強敵”兩個字就能概括的。

原因,原因簡直再現實也再簡單不過了,別人可能不清楚,李二是清楚的很,如果不是李盛出現,大唐從那時開始悄無聲息的國力連年暴漲,那麼突厥和高句麗這樣的對手,就是隨時有機率真的南下滅掉大唐的!

李二這種認知,並不是開玩笑,也不是認慫——認慫是還沒搞清楚情況就自亂陣腳,在這種自亂陣腳之中選擇退讓,選擇被宰割,這叫認慫。但如果情況明確,強行亂來真的會導致死亡和毀滅,這種情況下選擇先猥瑣一波,那實際上就不算認慫,這叫謀劃。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劉邦立國初年遭遇的白登之圍——也是慫了一波,發育了幾十年之後,說報仇還真就報仇了。

而大唐的處境,實際上比高祖時期更加危險,因為突厥和高句麗這些對手已經不再像是當年的匈奴。當年的匈奴,去兩個漢使給人家王后玩一波話術,籍此誘使匈奴王后去跟匈奴單于吹一波枕邊風,驚險無比的圍困就直接解除了。

這隻說明一件事,就是匈奴人雖然武德豐沛,但那卻是在缺少文明程度的前提下的,沒有人干擾的武德豐沛,實際上經不起考驗。

而如今的匈奴和高句麗則不同,這兩個對手不但都有兇狠勇武的國君,而且其國君在與漢人,於魏晉南北朝數百年間的攻伐之中相互影響,早已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