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計算實際的經濟損失都是巨大。而如果,再算上政治影響,那麼後果就算是更加惡劣,因為不管大唐禁軍有多強,如聖女港這種聚集財富極多之地都能被人攻破化為火海。禁軍的面子何在?

禁軍的威懾力何在?

天下正義,總是依附於公理,而公理則依附於法度,法度則就依附於一支帶著無敵光環的軍隊。禁軍的光環從此失去,大唐的民心變化就不是簡單的抗拒出海貿易了。

也就是說。

真要仔細想想這個事,豈止是久守必失?這簡直就是變相白給了。

李二心中自然非常不放心!

因而此番不但給李盛發去了皇帝詔令,責之限期想出辦法。

現在時間一長,李二對李盛的態度也是隨意多了,真正將李盛當成了一個大臣來使用。

同時也著令長孫無忌,杜如晦,段綸,等一眾高層事務官開始著手準備軍事鬥爭,明送暗金,枕戈待旦。

李二雖說的確是準允了杜如晦的建議,先顧全眼前儲存實力,儘可能保持府庫全面充盈。

無論這件事最後的正確答案是什麼,但保持手裡有閒錢肯定沒錯,不然到時候想出辦法沒錢去做,這豈不尷尬大了麼,所以還是得愛惜羽毛,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但道理如此,李二也不是什麼軟柿子善茬。

雖然也知道這幫海寇不是問題的根源,關鍵還是羅馬人,而大唐現在實際上也沒有能力一擊攻滅羅馬,但是。

李二還是不打算就這麼算了,說啥也得聚集一波軍勢,暴打一通這幫海寇!

而這個提案實際上還是顯得有些衝動行事了,按杜如晦之前的思路肯定是不要大動干戈,保持巡航警戒這樣最有價效比——就目前這個“儘量減少羅馬人此計造成的危害”的路線而言就是如此。

不過杜如晦也同意了皇帝說啥也要幹一波的想法,這不是因為李二是皇帝他說啥臣子都只能去辦,或者杜如晦比較好說話。

實際上杜如晦當然不好說話,無非不像是魏徵的風格那麼直接古板而已。

之所以同意李二的想法,其實,也是因為按李二的思路大戰一場,這樣其實也能起到相應的作用。

說來說去,大唐現在就是不太能處理這幫海寇,畢竟有羅馬人撐腰了。

眼下這情況還真是千古未有之事。

回到萊國公府之中,杜如晦也是滿心困惑加壓力山大。

按照以往的情況,敵軍搞這種鬼蜮伎倆是沒有用的,因為沒有明確補給路線——起碼是補給方略的軍隊或者攻勢,往往都不成氣候。

沒有足夠的糧草物資支援,誰能組織起足夠強度的軍事力量來?

誰也做不到!就算是上帝都不行。

就算是李二都不行!

天下並不存在真正的又不吃草又能跑的馬兒。

但現在的情況就詭異的很,要說羅馬人資助海盜這種搞法實際上,就不可能有什麼作用。

畢竟你千里迢迢——不對,是萬里迢迢,真正意義上的萬里迢迢!

這麼遙遠的距離之外資助一群海寇,成本得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