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2章 出海!(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唐的禁軍將士,也不是說就不能去幹別的,就非得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因為多數禁軍軍官常年屯駐邊塞之後,還是會有個卸甲歸田的時候。
這當中有相當部分人,因為常年屯駐,在邊塞自己認識了某家姑娘,卸甲退伍之後自然組成家庭就在當地生活,這個朝廷首先肯定不會說啥,而且還會特意發錢糧犒勞,因為人家這相當於選擇世代戍邊了,而還有一部分則是回原籍老家,一般就是務農。
但“一般就是務農”,意思是這些禁軍將士自己選擇去務農,徵兵源於農家,卸甲後也迴歸南山,這朝廷也是準的,也沒有什麼問題,當然也會發犒賞——當然就沒有留在邊塞的豐富了。
但是不管咋說,總體而言只要這幫人自己不亂來亂搞事,朝廷是許其自由的,只是會透過行政渠道時不時慰問一下,保持這部分人跟大唐還是有感情的,同時教誨一下免得有以武行兇的事情發生。
基本上也就僅此而已,至於人家不迴歸田畝,自去尋找別的營生,這都並不犯禁。
以目前大唐不但繁榮,而且連各種流程都開始成熟的海貿大業為例,當中許多高階水手,船主,二副三副之類的,這一路人馬之中也有相當比例都是退伍卸甲的禁軍將士。
這也算是解決了神州朝廷自古常常面臨的一個問題,年輕人對軍旅很嚮往,但往往戎馬半生之後。
這些開疆活動並沒有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朝廷能給的封賞自然難以令其滿意,如此下來雖說疆土越來越大,但就是這個開發能力不足,經濟上漸漸就會疲勞。
最後時間一長,就跟西漢後期一樣開始動亂了,王莽。
這個名字在神州,被唸叨了幾千年,但歸根結底,不過是歷史的配角而已。
但現在情況就不同!
“開疆”這回事有了新的含義,不再像過去一般難以產生經濟效益,於是因此大唐朝廷官方,自然就對退伍禁軍將士投身此道持相當肯定的態度。
不過李二還是驚訝,因為要招募退伍禁軍士兵出海,朝廷雖然允許,但也不容易——你開玩笑禁軍士兵的武藝一般人怎麼比得過?那都是搶手貨香餑餑,沒有高薪,再不許點三副二副的“官位”的願人家還不跟你幹呢。
要請禁軍軍官,那難度就更大了!
實際上大唐的禁軍將校,既然是校尉了,退伍的犒賞撫卹積累自然更是不薄,要搞海貿,往往都選擇自己買船出海了。
能將這等人才請來做護衛,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而且觀此人器宇不凡,李二估計這彪形大漢恐怕在禁軍中也有些名聲,只不過這些年自己不親自帶兵了不知道而已。
這驚奇之中,李二更對這“工司”好奇了,心中詫異這聖女港發展了這些年,居然已經誕生出這麼厲害的民間勢力了。
實際上因為種種原因,神州民間對於古代朝廷的印象都是錯誤的,比如皇權會忌憚地方勢力太大,實際上李二憎恨的是魚肉一方,“良田萬畝”的那種地方豪強。
這種豪強佔據大量資源,導致大量饑荒——有饑荒就有民變,朝廷怎會喜歡?
而這個“工司”顯然就不是那樣,不知多少百姓在此地賺了比在老家多的多的錢,同時拓寬海貿之路,從海外取得了更多的黃金白銀流入神州。
李二怎會反感?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說到底李二本身不討厭這個“工司”,這才是一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