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賈開始往美洲遷移,下一步就可以派禁軍去保護這些臣民了,還能有什麼問題?克明若是擔心羅馬人竄到美洲生起什麼事,那未免也太小看我大唐禁軍了!”

李二臉色不悅。

杜如晦的意思他當然明白,但在李二看來天下事說到底都是軍事矛盾,就算羅馬人也跑到美洲了,還站穩了甚至擴張成功起勢了,這在李二看來也不過是大軍一波突擊的事!

當然,這種觀點杜如晦作為兵部尚書是不可能認可的,

可以解決是可以解決,微臣也知道皇帝你厲害,但微臣畢竟上這班吃這飯,那這事上微臣肯定得。

杜如晦雖然沒有魏徵那麼剛,但在這種大事上反而其實是異常執著的。

李二一看老杜這表情,自己臉色也成了痛苦面具了。

看來杜如晦是真的這麼想的,既然這樣,自己作為君主也不能不掂量一下了。

問題永遠不會突然解決,不會自動解決,不會不需要解決,既然風險是存在的,那就說明肯定有什麼事沒做到位。

不過這個時候,李二突然不由得一陣火大,特孃的怎麼好像李盛這小子就不需要愁這種事?不管什麼情況,這小子永遠都能想出辦法直接破局。

就在李二煩悶不堪的此時,房玄齡小聲道,“其實也不算什麼大事,商賈始終是逐利,不肯逐利無非是怕風險大了,不合投上了身家,但既然陛下此番與這群美洲人約為了兄弟之邦,箇中含義如何,商賈們也是明白的。”

“這。”

李二本來想還挺極盡,但被杜如晦一勸,反倒覺得不得不小心行事了。

他的意思其實就是,大唐的這幫商賈,說白了就是東漢到南北朝這期間流行起來的草頭王自己選擇招安了,這麼一幫人論能力。

那你克明兄說的對,的確水平不差,但皇帝跟異國約為兄弟之邦,這幫商賈能不能理解這裡邊的性質?那就不太好說了。

這個性質也簡單,既然是兄弟之邦,那就要互相幫助,這個美洲部落酋首實力差勁,現在又被大唐贈送了不少金銀財寶。

若是這個友邦遇到什麼禍患,那大唐就能名正言順的派禁軍出去“保護”了,到時候順帶弄到的土地歸誰,這還用說?那當然是誰最有情有義,又在兄弟義氣之中付出最多歸誰了。

但這種東西。

如果是後來的明清時期,民間計程車人會明白這當中含義的,但這是唐代。

是個一般人識字率低到離譜地步的時代,雖然士人群體也早已豐富起來了,但和宋元明清這幾個有印刷術的時期相比那識字率還是堪憂。

當然了,現在大唐也有了印刷術,但畢竟出現還沒幾年呢,能造就的識字的知識分子規模也不大,而且目前都還需要成長,不堪用。

至於這些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