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對方雖然散兵為匪四面劫掠,但是肯定還是會有一個最終的根據地。

原因很簡單,劫掠的收入雖然簡單粗暴來錢快,但畢竟也是不穩定的。

要透過搶劫來維持大軍存在,那麼出去劫掠的小股部隊就不可能真的自給自足,因為有時候你能找到糧食,有時候你卻找不到。

找不到的時候,那你還是得回頭去見大帥求助。

並且關鍵的一點,搶劫到的東西,你也不可能就一直放船上——既然是散兵為匪,那船員直接給你來個政變,彼可取而代之,彼錢可取而用之那不就徹底亂套了?

散兵為匪,終究還是兵。

對方的這次行動,終究還是一次軍事行動。

所以肯定是有一個類似中樞的東西存在,用來調節劫掠行動的收支問題。

搶到的細軟寶貨,這個或許對方大帥真的會留給全軍自行留著,以鼓勵積極性。

但是糧食這個東西非常不確定,那就還是需要統籌。換句話說,如果能找到這個老營所在,就能逼對方戰陣決戰。

而決戰,正是大唐的禁軍,正是漢人的軍隊千萬年來最為擅長的事情!

但是話說到這,問題也就來了。

哪有這麼容易?

找不到,那不還是白扯……

因此柴紹馬周這幾個帶兵的不免心中疑惑,而且另一個問題……

李盛明明說要親自參加戰鬥,但又說帶兵他不來。

這自相矛盾的話也是讓人懵逼,這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藿香正氣……

不過李盛終究是主帥,而無論是柴紹還是馬周還是此次隨軍到來的更多校尉,還是這十幾條巨型海船上的大軍。

所有人也都沒有忘記。

李盛的軍銜,是上將軍。

既然如此,那麼李盛應該也會有他的理由和計劃!

馬周是李盛的學生,柴紹比任何人都清楚上將軍在神州這片土地上是個什麼含金量,自然也不可能皮裡陽秋不好好幹。

只是出發之後……心中多少還是不免有些腹誹。

這李盛,大概是想出什麼奇謀吧……

但問題是,這茫茫大海,全是水。在海上,又能有多少奇謀可用?

柴紹不會否認,對海戰的軍事理解的重要性。版本理解的高低,一直是決定上層將帥乃至基層兵卒戰鬥力上限和下限的重要因素,哪怕海上也一樣……

但軍事理解是一方面,這海上好像沒有陸地上那麼多詭計可以玩啊……

這李盛到底打算幹嘛?

這個問題很是困擾了柴紹一把,不過出發之時,柴紹倒也沒有表現出來。

大軍終於傾巢而出,滿營的禁軍熱血薄天。

柴紹望著滿船跑來跑去的水手兵卒,甚至跑動的動作都帶著蹦蹦跳跳,鬥志昂揚的模樣,知道他們依舊是開國雄師,他們並沒有被之前的戰損嚇住。

真好啊……

不過就在柴紹感嘆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