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要親自出資搞造紙行業,這個事他很久以前就有想法了。

畢竟,自從科舉詔書頒發,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

這一個月來,的確有不少士子參加了科舉考試,朝廷也很是吸收了不少人才。

但問題也是很明顯。

首先,除了有幸考中計程車子,其實也有沒考中計程車子。

這些沒有考中的部分,肯定不可能直接告訴他們你們不行,回去種地吧別白費力氣了。

明年的科舉,那當然是還會參加的,那麼多年書也不能白讀啊。

有個概念李盛知道,李二等人不知道,那就是沉沒成本。

但這個意思李二等人還是明白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他們都明白。

而……

問題也就是出在了這裡。

因為以前,沒有科舉。

讀書,沒有多少方向,基本除了孔孟之道,都是天馬行空想起啥讀啥。

因為亂世的原因,讀兵書的、讀張良一類縱橫家、陰陽家的也不少。

整體來說,有人在某方面特別精通,但科舉是招收官吏,其他方面多多少少也得懂一些。

比如禮制,你上個朝總不能不知道怎麼弄流程吧。

還有一些禮法之類的,你做套衣服出門逛街,肯定也不能穿套龍袍出去逛——你想幹嘛?

還有許多兵書讀了一大堆,但……

你讓他射箭,他都不知道怎麼拉弓,怎麼握持……

這也是儒家六藝裡邊的。

雖然讀兵書很重要,但連拉弓,負重這類基本知識都不知道的,朝廷肯定也不能收。

所以大量計程車子,都面臨一個剛需——

補課!

這個補課,不是後世那種上了學感覺提升不夠,要進一步鞏固知識參加課外輔導。

而是很多課程完全就是空白,需要從頭學。

所以,

為了這一點,大量計程車子都需要買書,需要進書院……

而最近,李二自然也聽說了。

不少書院,入學之費,束脩禮物的規格,都是一陣瘋長。

李二對此十分氣憤。

他自然知道,這些書院大多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把持。

尋常百姓,哪裡進的起?

只有偶爾出現個把特別優秀的,才會被人家考慮收進來,以後來個賜姓送宅子,趕緊跟家裡斷了,給我們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當小廝吧。

但這個情況,李二還真沒啥辦法。

他總不能因為人家亂漲學費直接把這些書院封殺了吧?

那寒門學子不是更沒地方學習了。

不過……這倒也罷了。反正就算不漲價,尋常寒門子弟又哪裡去的起這些高高在上的書院,那都是從小錦衣玉食,出入鎏金馬車的富家子弟去的地方。

所以影響雖然惡劣,但對科舉大業的破壞卻沒那麼大。

真正破壞力巨大的,是紙張,和書籍價格的暴漲。

這事,就真的是要了這些寒門學子的小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