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段時間,杉錦打算請一個家教,這樣效率會快很多,老師已經教完所有的課程,現在是第一輪複習,很多題目她看著都非常眼熟,但是下筆又會猶豫。

下個星期的二模讓她有一丟丟的心慌,她記得上輩子她成績不差,一直在前十,考的最好的一次是全校第三。

但是這輩子她不敢保證了,現在也只能再努力一點,縮小差距了。

賀忠國老師此刻正在辦公室和其他老師討論升學問題。

張老師說:“今年你班裡能出幾個A大?”

老賀晃著三根手指頭,笑著說:“至少三個!”

張老師笑著調侃:“這麼自信?是不是搭眼一瞧,就知道誰能考上A大呀?”

老賀搖搖頭,笑眯眯的說:“其實這些能考上好大學的孩子,確實是有點聰明,但如果僅僅是靠這點聰明,也到不了現在的水平。他們在生活習慣習慣、學習方法上,一般都很有自己的一套,甚至連對學習的看法都跟一般學生完全不同!你不服不行。”

“哈哈哈,盲猜你說的是你班上那個白日。”黃主任插了句。

“誒,是對對對,白日這孩子是最有天賦的。”

“我們六中今年好苗子多,好苗子都在你班上。”有一個老師酸酸的說道,“羨慕羨慕,老賀,飛黃騰達別忘了我們啊。”

“苟富貴,勿相忘。”旁邊的張老師也打趣道,“今年咱升學率肯定高。”

沒過多久,其他老師又開始互相討教管教學生的經驗。

學習成績好的方法是什麼?

“成績差的孩子,99%都是拖延症,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絕對不會今天做,假期裡能先玩的,絕對不會先寫作業。拖延症的壞處在於,一旦養成了這種習慣,不但學習上拖拖拉拉,生活上也會變得磨磨蹭蹭。”

“是啊是啊,有些學生拖延症真是要不得。”其餘老師都在旁邊附和,“我們這是皇上不急太監急。”

老賀侃侃而談:“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為其整理收拾的媽媽。”當家長老師過度代勞的時候,孩子就容易養成拖延症,改變孩子拖延毛病的第一步,就是適當對孩子“狠”一點,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就是靠自覺。”張老師嘆了口氣,“有些學生就是不自覺啊。”

“我班上有個學生平時看著努力得很,一天到晚都到書裡面了,課間也不出去玩,週末聽她父母說她也總是窩在家裡寫作業,不曉得怎麼一到考試關鍵時候就掉鏈子,怎麼都考得不好。”

黃主任搖搖頭,很不贊同這樣的行為。

只聽他說:“有些孩子從來不熬夜,該玩的時間也在瘋玩,但他們在學習的時候,能提前做個計劃,知道總共有哪些任務,安排好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一個班裡10%左右的尖子生,都是這個狀態。所以,決定成績的並不是孩子在學習上花了多長時間,而是這些時間是否“有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老賀點點頭:“時間要用得對才是真。”

“你們說這高三了,是不是得開始晚自習了?我們有段時間沒晚自習了,咱看省一中可是高一就開始晚自習了。”

“我覺得得要晚自習。”

“沒錯,就是怕教育廳領導說我們補課。”

“這些事他們都睜隻眼閉隻眼,他們自己孩子還不是到處補課。”

“上回不就是被舉報了嗎,不然我們學校晚自習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