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最怕問初衷(第4/5頁)
章節報錯
他說的是江浙一帶方言,馮鵬飛和賈思華愕然相對,不知他說些什麼。
剛才騎馬來回相探的那人喝道:“借一百兩銀子,懂了沒有?”馮鵬飛見他們如此無禮,不禁大怒,喝道:“要借銀子,需憑本事!”當先那人喝道:“好!這本事值不值一百兩銀子?”從背上取下彈弓,啪啪啪,三粒彈子打上天空,等彈子勢完落下,又是連珠三彈,六顆彈子在空中分成三對,互相撞得粉碎,變成碎泥紛紛下墮。
馮鵬飛見到這神彈絕技,剛只一呆,突覺左腕劇痛,佩刀鐺的一聲落在地下,才知已被他的彈子打中了手。
對面第三人手持軟鞭,縱馬過來,一招“枯藤纏樹”,向他腰間盤打而至。馮鵬飛勒馬避開。那人軟鞭鞭頭乘勢在地下捲起佩刀,抄在手中,長笑一聲,縱馬疾馳,掠過賈貴身邊時,白光閃動,鋼刀揮了兩揮,已割斷他背上包裹兩端的布條。他卻毫不停留,催馬向前賓士。
揹包正從賈貴背上滑落,打彈子那人恰好馳到,手臂探出,不待揹包落地,已俯身提起,掂了掂重量,笑道:“多謝了。”轉眼間三人跑得無影無蹤。
馮鵬飛只是嘆氣,無話可說。賈貴急道:“我們的路費都在揹包裡呢,這……這……怎麼回家啊?”馮鵬飛道:“留下你這條小命,已算不錯的啦,走著瞧吧。”三人垂頭喪氣的又行。
走不到一頓飯時分,忽然身後蹄聲雜沓,回頭一望,只見塵頭起處,那三人又追了轉來。馮鵬飛和賈思華都倒抽一口涼氣,心想,“搶了路費也就罷了,難道當真還非要了性命不成?”
那三人馳到跟前,一齊滾鞍下馬,當先一人抱拳說道:“原來是自己人,得罪得罪。我們不知,多有冒犯,請勿見怪。”另一人雙手托住包裹,交給賈貴。賈貴卻不敢接,眼望主人。賈思華點點頭,賈貴這才接了過來。
當先那人道:“剛才聽得這位言道,一位是馮師傅,一位是賈公子,都是真姓麼?”賈思華道:“正是!”說了兩人的姓名來歷。
三人聽了,均有詫異之色,互相望了一眼。當先那人說道:“在下姓黃,這兩位是親兄弟,姓李。賈公子,你早拿出竹牌來就好了,免得我們無禮。”賈思華聽了這話,才知道這塊竹牌果真效力不小,心神不定之際,也不知說什麼話好。
那姓黃的又道:“兩位一定也是到壺瓶山去了,咱們一路走吧。”
賈思華和馮鵬飛都料想他們是一幫聲勢浩大的盜夥,遠避之惟恐不及,怎敢再去招惹?賈思華道:“我和這位朋友要趕赴深圳的,壺瓶山就不去了。”
姓黃的一聽此言,臉帶怒色道:“再過三天就是十月十七,我們千里迢迢的趕來湘北,你們到了這裡,怎不上山?”上山做什麼,十月十七有什麼干係,賈思華和馮鵬飛兩人全不知情,可是又不敢直認。賈思華硬了頭皮,說道:“兄弟家有急事,需得馬上回去。”
姓黃的怒道:“上山也耽擱不了你兩天。你們過山不拜,算得什麼萊門的朋友?”賈思華更加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萊門”是什麼東西。
馮鵬飛終究閱歷多,見這情勢,知道壺瓶山是非去不可的了,雖有兇險,也只有聽天由命,而且瞧他們神色語氣,似乎並無惡意,便道,“三位既然如此美意,我和賈公子同上山去便是。”說著向賈思華使個眼色,示意不可違拗。
姓黃的霽然色喜,笑道:“本來嘛,我想你們也不會這般不顧義氣。”
六人結伴同行,一路打尖住店,都由那姓黃的帶頭,他只做幾個手勢,說了幾句古里古怪的切口,沿途飯店旅館便都不收錢,而且招待的尤為周到客氣。
走了兩天,將近壺瓶山山腳,只見沿途勁裝結束之人絡繹不絕,都是向壺瓶山而去,肥瘦高矮,各色各樣的人都有,神色舉止,顯然都是武人。這些人與姓黃的以及李家兄弟大半熟識,見了面就執手道故。
賈思華、馮鵬飛兩人抱定宗旨,決不再窺探別人隱私,見他們談話,就站得遠遠的,但聽這些人招呼的聲音南腔北調,遼東河朔、兩湖川陝,各地都有。瞧他們的行裝打扮,大多是來自遠地,人人都是風塵僕僕。賈思華、馮鵬飛兩人暗暗納罕,又是慄慄危懼。
馮鵬飛心想:“看來這些人是各地山寨的大盜,多半是要聚眾造反。我是身家清白的良民,跟反賊們混在一起,走又走不脫,真是倒黴之極了。”
這天晚上,賈思華等歇在壺瓶山山腳下的一所旅社裡,待次日一早上山。
眾人正要吃晚飯,忽然一人奔進店來,叫道:“王先生到啦!”此言一出,店中客人十之八九都站了起來,湧出店去。馮鵬飛一扯賈思華的衣袖,說道:“瞧瞧去。”
走出店房,只見眾人夾道垂手肅立,似在等什麼人。過了一陣,西面山道上傳來一陣馬蹄聲,眾人都提高了腳跟張望,只見一個四十來歲的官員騎在馬上,緩緩而來。他見眾人站在道旁迎接,催馬快行,馳到跟前,跳下馬來。人群中一名大漢搶上前去,挽住馬韁。
那官員一路過來,和眾人逐一點頭招呼。他走到賈思華跟前,見他是書生打扮,微微一愕,雙手一拱,問道:“這位是誰?”賈思華道:“在下姓賈,請教先生尊姓大名。”那官員笑道:“免貴姓王名亮,字子明。”賈思華拱手說道:”久仰,久仰。”王亮微微一笑,進店房去了。
晚飯過後,馮鵬飛低聲對賈思華道:“這王先生顯是很有權勢。賈公子,你去跟他說說,請他放咱們走。你是讀書人,話總容易說得通。”
賈思華心想不錯,踱步到了王亮門口,咳嗽一聲,舉手敲門。
房門開啟,王亮迎了出來,說道:“客店寂寞,賈老弟來談談,最好不過。”賈思華一揖進去,見桌上放著一本攤開手抄書本,一瞥之下,見寫著“蒙古”“邊荒”“大宗”“臣下”“王上”等字樣,似是一篇奏章。賈思華只怕又觸人所忌,不敢多看,便坐了下來。
王亮先請問他的家世淵源,賈思華據實說了。王亮說道:“賈老弟這番可來得不巧了。中華朝政糜爛,不知何日方得清明。依我之見,賈兄還是暫回朱波去,俟中華聖天子在位,再來應試為是。”賈思華稱是,說道正要歸去。接著把自己如何躲避官差、馮鵬飛如何相救、如何得到“萊門”竹牌等事說了一遍,只是夜中見到箱內人頭一事略去不提。
王亮道:“我們在此相遇,可算有緣。明日賈老弟隨我上山,也好知道我中土的一件事故。只要此行所見所聞,不向外人洩露,我擔保老弟決無危害。”賈思華謝了,也不敢多問。
王亮又問起朱波國的風土人情,聽賈思華所述,皆是聞所未聞,喟然說道:“不知幾時我國百姓才得如此,安居樂業,不憂溫飽,共享太平之福?”
兩人直談到二更天時,賈思華才告別回房。馮鵬飛已等得十分心焦,聽他轉述了王亮之言,才放下了心。
次日,賈思華、馮鵬飛和賈貴隨著大眾一早上山。中午時分,半山裡有十多人擔著飯菜等候,都是素菜,眾人吃了,休息一陣,繼續再行。
此後一路都有人把守,盤查甚嚴。查到賈思華等三人時,王亮點點頭,把守的人便不問了。賈思華暗叫:“好險!要是昨晚沒跟他這一夕談話,今日是死是活,實所難料。”
傍晚時分,已到山頂,數百名漢子排隊相迎。中間一人身材魁梧,似是眾人的首領。見到王亮上來,快步下來迎接,攜手走入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