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大殿之上。

一身碧綠衣衫的張良面色誠懇地站在大殿之下,向魏王已經魏國的各位臣子訴說合縱攻秦的事情。

期間,魏國的臣子對於合縱攻秦的事情就是十分反對。

嫪毐之亂剛過去並沒有多久,秦王嬴政已經登上王位。

在嫪毐之亂時,秦王嬴政曾經說過凡是山東六國在此期間來犯,他親政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滅了來犯之敵。

本來魏王增信誓旦旦以為利用嫪毐這個宦官能夠動亂大秦的根基,可是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秦國的丞相呂不韋竟然對於大秦是那麼的忠誠,根本就不願意破壞秦國的一草一木。

在加上天下聞名的甘羅親自輔佐嬴政,嫪毐之亂以最小的代價進行收場了。

“張良,不說寡人不想進行合縱,乃是秦國現在舉國正在修建鄭國渠,此時貿然進攻一定會引起秦國的瘋狂報復。”

魏王增再次委婉的拒絕了張良的提議,在魏國的這段日子裡,張良在朝堂之上游說魏國宮殿之上的文武大臣,以一人戰百人竟然絲毫不落下風。

魏國一半以上的文武大臣皆被張良的謀略給說動了,他們一致力挺張良,再次向魏王增訴說合縱攻秦的事情。

“大王你說的是事實,如果在秦國專心修渠的時候攻打秦國,秦軍一定會報復不假,但是如果秦軍一旦修成了河渠,這場戰鬥就是能夠避免的嗎?”

魏王增一時無法反駁,張良說的是事實,自從秦國國力開始強盛以來,每一代秦國的君王無不有想稱霸天下的想法。

秦軍每次開關東出,就象徵著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發生。

六國的百姓皆害怕聽到秦國東出的訊息,因為那是戰亂的嚎角之聲,是打破人民安居樂業生活的魔咒。

龍陽君在大殿之下見魏王被張良給問倒了,便開口接著道:“張良說的有些道理,只是張良大人合縱攻秦並不是一件小事,齊國一向與秦修好,燕國又左右搖擺不變,如此六國合縱攻秦豈不是痴人說夢。”

張良轉身面對著一身藍色朝服的龍陽君,揚聲道:“古語云,唇亡齒寒秦軍大渠修成,開關東出之日就是掃蕩六國之時,唇亡齒寒的道理,秦國和燕國的君王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燕丹是燕國的太子曾經與秦王在趙國一同為質,聽說他們之間有過盟約,一旦嬴政成為秦國的大王,一輩子都不會攻打燕國,既然嬴政已經允諾想必必定不會失言。”

聽到這裡,張良忍不住笑了起來。

“龍陽君你覺得秦王會因為一個兒時的承諾就會放棄攻打燕國嘛?”

龍陽君不敢做保證,畢竟他不是秦王,怎會知道他的想法。

“大王,臣知道你在擔心什麼,你在擔心合縱攻秦一旦被秦國發覺就會惹來巨大的麻煩。”

魏王的眼神微微動容,這確實是他最擔心的一個點,魏國的國力自從龐涓死了之後就再也沒有強盛過。

本來他們魏國有很多的能臣智將,結果他們一個二個都投奔到秦國去了,這讓天下人都看魏國的笑話。

魏國向其餘六國輸送人才,卻唯獨收買不了人心。

秦王任由能臣智將使得秦國的國力越來越是強大,而魏王重用能臣智將除了龐涓之後便卻也沒有興盛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