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五 薛仁貴(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李恪笑道:“殺雞焉用牛刀,仁貴是我朝大將軍,區區一個新羅亂軍又何必仁貴親自出馬,仁貴若是心裡有合用的人,薦於朕就是了。”
李恪的意思也很直白,薛仁貴官拜右驍衛大將軍、汾國公,武將到了薛仁貴這個份上,早已不再需要透過軍功來證明什麼了,讓薛仁貴舉薦個資歷淺一些的來博這個軍功,也背這個汙名,不必加於薛仁貴之身。
薛仁貴在意的自然不是軍功,他現在在做的就是為君分憂,替李恪徹底解決遼東遺禍,至於其他的,他不甚在意。
薛仁貴堅持道:“陛下,此去遼東不止是平亂而已,更要威懾,要鎮撫,非朝中大將不可為之,末將自問在遼東還有幾分威名,故請掛帥,還望陛下恩准。”
薛仁貴的話確有他的道理,如果前往平叛的將領份量不夠,他們興許還會對大唐的態度心存僥倖,但如果去的是薛仁貴,是這個人盡皆知的唐皇心腹的話,那三韓人就很清楚,薛仁貴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著唐皇甚至是整個大唐朝廷對遼東的態度,自然事半功倍。
聽著薛仁貴的話,李恪沉默了片刻,顯然也是在思量薛仁貴方才的話,畢竟按照薛仁貴的意思,朝野上下,只怕他是最佳人選了。臣子拳拳心意,他倒是不好回絕太甚。
“薛仁貴聽旨!”短暫的沉默後,李恪突然開口道。
“末將在。”薛仁貴知道李恪這是同意了自己的話,神色一凜,當即應道。
李恪看著薛仁貴,道:“著薛仁貴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使持節,實授,營州都督王方翼副之,領河北道並安東都護府兵十萬兵東征,定三韓之患。”
以薛仁貴的官位,拜行軍大總管並不奇怪,但是李恪的口諭中卻罕見地出現了“使持節”、“實授”幾個字,這卻是有著其他的意義了。
唐之都督、總管,甚至是部分的刺史在外鎮時都有“使持節”之號,但不過是加個名頭,實際上並不授節,可這一次李恪給了薛仁貴實授,這可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代天出征了。
有了李恪“使持節,實授”這句話,薛仁貴到了遼東,就是遼東真正的主宰,生殺予奪皆由其意,可見李恪對薛仁貴的信任,對此行的重視。
薛仁貴也是心頭一顫,緊接著,當即應道:“末將領命,必不負聖恩。”
由是,至此,此事終成定論。
而後百年,《唐書》有載: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保、汾國公薛仁貴奉皇命,持節東征,戰於遼東,時不過三月,遂平新羅之亂。此役,斬三韓王室人萬餘,近亡其族,乃懾遼東,得數百載太平,至此,遼東終為唐土,三韓遺民,遂稱唐人。
由於各種問題地址更改為請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愛閱app 閱讀最新章節。
新為你提供最快的庶子奪唐更新,番外五 薛仁貴(二)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