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2/2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武略如此,又貴為帝王,“英果類我”四個字對李恪而言,自然已是極高的讚譽了。
李世民的話傳入身後長孫無忌的眼中,眼中閃過一絲隱蔽的陰鬱之色。
若是說幾日前的李恪還叫他擔憂的話,現在的李恪已經叫他有些坐立不安了。
李恪此次請纓為質,非但得了這潑天之功,而且又博得了李世民和百官的好感,此番李恪北上,數年後若是能安然歸國,李恪對太子之位的威脅和衝擊已是不言而喻了。
李恪若當真如他自己所言這般賢良,自然無礙,可李恪若是野心之輩,日後恐怕流禍無窮啊。
長孫無忌不擔心李恪是野心狷狂之輩,這種人反倒容易對付地很,他最擔心的是李恪波瀾不驚,善於隱忍。
長孫無忌微微蹙了蹙眉,抬眼看向了李恪的方向,李恪的反應反倒叫長孫無忌更加不安了。
李恪臉上沒有半分的驕傲和得意,稚嫩的臉上只是微微一笑,便謙虛地回道:“兒臣魯鈍,但能習得父皇一二便足矣。”
大唐這邊,李世民凡事小心,不敢有絲毫的大意,而此時渭水北岸的頡利可汗,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
從今晨到臨近午時,距離合盟的時間越來越近,頡利可汗也越發地焦躁,光是汗帳中的侍者,都已經被他打死打傷數人,原因自然就是李世民昨夜的那道疑兵之計。
頡利可汗一向自詡英豪,想做那拓拔道武第二,做夢都想據有中原之地。
前日,隨突厥使者阿史那思摩一同前往長安刺探訊息的突厥細作已經帶回密報:“長安城兵力空虛,不足五萬。”
頡利得知長安城的虛實後,本想著趁今日合盟之機,大舉進攻,趁勢將李世民和長安城的主力都留在長安城外,但不曾想,昨夜斥候竟又傳來訊息,自咸陽和華陰方向發現大批打著幷州和靈州旗號的唐軍,人數竟達十萬。
這個訊息無亞於一桶涼水,將頡利原本已經點燃的火又生生給澆滅了。
“幷州、靈州與長安相距千里,就算輕騎趕來,也要六七日時間,怎會來的這麼快!一群廢物,竟連真偽都不能辨別。”頡利可汗坐在大帳中,對突厥的各部首領喝問道。
頡利暴戾嗜殺,在突厥積威甚重,頡利喝問之下,突厥各部首領均不敢做聲,過了半晌,與頡利很是交好的康蘇蜜才回道:“可汗率軍南下雖打了唐軍措手不及,但二十萬大軍南下,聲威盛大,興許是幷州和靈州的人馬已經得到了訊息,提前趕往長安了。”
康蘇蜜的話倒也有幾分道理,但頡利也難以甘心。
這是他千載難逢的機會,下次再想有這樣直抵關中的機會恐怕是難上加難了,頡利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他的心腹趙德言。
趙德言自然知道頡利的想法,想了想回道:“啟稟可汗,李世民用兵狡詐,援兵真偽著實難辨,不過眼下寒冬將至,氣候漸冷,將士思歸,戰意以不比初到之時,在拖下去恐不是良策。”
趙德言雖未明言,但頡利聽了趙德言的話,已經知道了他的意思。
大軍南下已有些時日,無論是糧草還是兵卒計程車氣都已吃緊,此時若是貿然與大唐決戰,風險實在太大。甚至可以好不誇張地說,若是昨夜唐軍的援兵是真的,那他的二十萬大軍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問題。
這個險,他冒不起。
頡利神色猙獰地糾結了片刻,終於道:“好,便依先生所言,與大唐合盟退兵,來日再尋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