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看在楊妃謹慎的樣子,心中也升起了疑惑,莫不是剛才自己的言行太過反常,叫阿孃看了出來?

李恪一邊站在邊上上不安地想著,一邊看著楊妃走到了裡間的木箱中,從箱底取出了一本薄薄的賬本。

“這是娘自受封以來所積攢的財物賬簿,你且看看吧。”楊妃將賬簿交到了李恪手邊。

李恪一頭霧水地開啟了這本賬簿,只是粗略地翻了幾眼,心中卻猛然一震。

“大業九年三月,入金一千兩...大業十一年十一月,入珍珠三斛,宅院一處...大業十二年八月,入良田一千四百畝...武德三年五月,置長安鋪面兩處。”

李恪一邊大致地翻著手中的賬簿,臉上的驚訝之色越發地重了,原因無他,只因這賬簿中所記載的數目實在是太過驚人了。

“阿孃,這是?”李恪低頭看著手中的賬簿,不知楊妃一個太子側妃是如何來的這般多的財務,不解地問道。

楊妃看著李恪震驚的模樣,解釋道:“娘是前朝帝女,自幼時受封公主以來,便隨先帝左右,常有賞賜。娘每每便將這些賞賜封存,時日久了,便有了如今這般光景。娘是前朝宗室,先帝的封賞本該追回,但你阿爹念在娘是亡國孤女,頗多憐惜,便做主未曾動孃的這些私物,由娘將來再傳給你和愔兒。”

李恪聽了阿孃的話,終於明白了這些財貨從何而來,但李恪臉上的疑惑卻絲毫沒有減少。

楊妃將這本簿子給李恪看,總歸不是為了炫耀,必另有他意。

李恪問道:“這些財物既是阿孃往日積攢,好生收著便是,為何突然示於恪兒?恪兒尚且年幼,用不到這些。”

楊妃並未回答李恪的話,倒是反問道:“阿孃為你取名為‘恪’,你可知其中深意?”

李恪原本心裡還存著有些疑惑,可如今楊妃此話一出口,李恪頓時明白了過來。

所謂“恪”者,敬也,守心也,必是李恪今日在李世民身前的言行叫楊妃看出了端倪,楊妃欲要提點他了。

好生聰慧的女子,楊妃不愧是前朝帝女,李恪只露出了些許苗頭,便被她發現了。

“阿孃想必是覺得恪兒今日的事情做的差了。”李恪明白了過來,對楊妃道。

楊妃看著李恪的模樣,知道他嘴上雖是這麼說,但心裡顯然並未將她的話聽進去。

楊妃勸道:“你是太子之後,待太子登基為帝你便是親王,封賞無數,而且娘也會將這些身外之物都留給你,你縱是隻知恣意享樂,整日走馬追鷹也不愁一生富貴,你何必要去爭那個位置。”

李恪看著阿孃的樣子,心中頓時一慟,天下為娘者皆是如此,更何況楊妃曾為前朝公主的楊妃。她見多了皇位傾軋,骨肉相殘,又曾會忍心李恪再去重蹈那些覆轍。

可楊妃就算再聰敏,又豈會知道李恪的擔憂,帝位之爭,何時能夠由了他自己?

李恪並未直接反駁楊妃的話,只是沉默了片刻,問道:“阿孃希望恪兒成為一個皇室紈絝嗎?”

楊妃沒想到李恪會這麼問,先是楞了楞,然後才道:“娘不在乎這些虛名,只盼我兒一生康樂。”

李恪抬起頭,看著楊妃如秋水溫柔般的眼睛,李恪從心裡不忍拒絕她,不想叫如此疼愛他的阿孃難過。可李恪卻也有他的苦衷,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對旁人言及的地方。

李恪既不願傷害楊妃,卻又不能將自己心中所想盡數吐露,一番思索後只得問道:“前隋蜀王秀便是阿孃伯父,他又何曾做錯過什麼?最後又是何等下場。”

楊妃沒想到李恪會這麼說,一下子竟愕然了。

楊妃雖生地晚,但自家之事她又怎會不知,蜀王楊秀乃文帝四子,本也與皇位無緣,但卻因楊廣幾番挑撥誣陷,非但被削去了王爵,貶為庶人,最後還稀裡糊塗地丟了性命。

李恪看著楊妃呆呆地坐在身旁,他知道楊妃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站起了身子,竟如小大人一般輕輕抓過了楊妃冰涼的手,看了眼一旁睡著的李愔,緩緩道:“恪兒既生帝王家,或爭,或死,別無他路。恪兒唯一能做的便是披荊斬棘,登上那九五之位,方能護得阿孃和愔弟周全。”

楊妃聽了李恪的話,一下子呆住了,李恪所言,哪裡像是一個只有八歲的孩童,分明就是一個對眼下俱是洞若觀火的老成之人,楊妃一時間竟也不知該說些什麼了。

恰巧此時,原本在一旁熟睡的李愔也被李恪的說話聲擾醒了,翻著身子,小小的嘴巴連打了幾個哈欠。

楊妃看了看站在身前的李恪,又看了看睡在一旁的李愔,過了片刻終於嘆道:“你昏迷時娘曾往玄都觀立願,如今你身體既以大好,明日便隨娘去還了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