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太子居所,因坐落於太極殿東側,故而得名。

東宮佔地寬廣,佈局精妙,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殿宇如棋子均勻地般散落在東宮的各個角落,對顯德殿成眾星拱月之勢。

午後,在東宮西側坐落著一座雅靜的偏殿宜秋宮,宜秋宮面積不大,但勝在玲瓏巧致,獨具匠心。

在這個殿宇的角落,一個面容稚嫩的俊俏少年正獨自倚坐在池塘邊的假山上,神態悠然。

少年身材勻稱,唇紅齒白,穿著一身裁剪得體月白色錦服,腰間懸著一塊羊脂白玉,通身透著一股子貴氣。

只是少年的額頭卻露出一塊淤青,顯然是被鈍器撞擊過不久,還未來得及消除。

少年慵懶地坐在陽光下,半闔著雙眼,緩緩地張開雙臂,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原來這就是大唐的味道。”

少年年齡不大,聲音青澀,帶著童音,話語中似乎還有著幾分初臨寶地的意思。

少年名叫李恪,太子李世民三子,兩天前在玄武門遇刺,被鐵矛磕傷了腦袋,整整昏迷了一個日夜。

醒來後,李恪便成了另一個“李恪”。

他同名李恪,一個二流師範學院的歷史系大四學生,他本該在今年畢業季謀取一份歷史課教師的職位,然後留在他那個不知道幾線的小城,安穩平淡地上班。

可上天卻偏偏與他開了一個玩笑,就在他畢業旅行,到西安遊玩之際,卻不慎跌入了渭水,鳩佔鵲巢,得了這個少年的身子,來到了這一千三百年前的長安,讓他始料不及。

只記得猶在耳邊迴盪的那句:“漢中郡王遇刺,速傳御醫。’”

熟知唐史的他對李恪這個名字自然不會陌生,他既是身懷隋唐兩朝皇室血脈的尊貴皇子,卻也是在皇位爭奪中一敗再敗,二十六年後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的可憐蟲。

李恪奪嫡失敗的原因固然很多。

他既是庶子,更沒有長孫氏等關隴世家的扶持,但最致命的還是皇帝李世民對於長孫皇后所出的那三個嫡子異乎尋常的偏愛。

若無意外,二十六年後,這個被李世民盛讚“英國類我”的皇子將因為房遺愛謀反案被連坐而死,時年三十四歲。

不過一向現在的李恪對於這一切倒也並不絕望。

“嘿嘿,‘千古是非無處問,夕陽西去水東流。’我且管那舊史做甚,如今我既成了這李恪,少來說也享了這二十來年的富貴,攪得天下風雲,爭一爭這九五之位。”李恪看著遠方太極殿高聳入雲的樓宇,一聲輕笑,倚著假山緩緩闔上了眼。

午後陽光和煦,暖意融融,李恪慵懶地躺在石塊上,聽著耳邊的汩汩水聲,宛如珠落玉盤,李恪竟緩緩地半睡了過去。

“小郎,小郎。”

也不知過了多久,一陣清脆的女聲打散了李恪的睡意,李恪揉了揉眼,抬頭望去,原來是母親楊妃身邊的侍女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