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他一聲令下,早已憋著一股勁的大明西南邊軍,立刻發起了突襲,打響了平叛第一槍!

對於明軍來說,不說以前曾經打下過阿瓦城,道路什麼已經熟悉了。就算不熟悉,在這囤兵兩年多的時間內,也早已摸得一清二楚了。

更不用說,他隆王改革的時候,有整頓和加強阿赫木旦組織。

所謂阿赫木旦,是東籲王朝直屬於國王的兵農合一的組織,他們既是國王的佃農,又是國王計程車兵。洞吾國王是否有力量進行統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能否有效地控制阿赫木旦組織。

他隆王深知阿赫木旦組織的重要性,因此即位後,就採取了多方面措施,努力整頓和加強阿赫木旦組織。

比如在1630年4月,他隆王下令調查阿赫木旦人員的戶口,重新進行登記,編為炮兵、水兵、象兵、步兵、弓箭手、圓盾兵、長盾兵、宮廷衛隊和撣族兵。

他隆王還多次下令,嚴禁阿赫木旦成員混雜到阿臺和奴隸中去。他在1636年8月5日的命令中,特別提出“要警告每一個人,不準窩藏從阿赫木旦組織中逃離出來的成員”,下令“檢查債務奴隸,不讓阿赫木旦混雜其間”。為了加強人身束縛和控制,當時已在阿赫木旦中實行了文身制度。

換句話說,阿赫木旦組織中的兵其實是他隆王的奴隸,並且不是自願的,要被文身區分身份,也多有逃跑的。

這種兵役制如果遇到不強大的對手,那就還行;可是,一旦遇到強敵的話,作為奴隸的軍丁又怎麼可能為他們的國王出死力?

大明這邊都不用付出大的代價,稍微承諾改善一點他們的待遇,並且在大明強大的軍力面前,頓時紛紛倒戈。

大明軍隊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就兵臨東籲王朝的都城,阿瓦城下了。

這實際上也印證了楊畏知的預計,攻打東籲王朝的最大困難,從來不是敵人的軍力,不管是炮兵、水兵、象兵、步兵、弓箭手、圓盾兵、長盾兵、宮廷衛隊和撣族兵什麼的,在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都是渣渣,明軍最大的困難,其實是後勤而已。並且推進速度越快,後勤壓力就越大。

原因無他,洞吾這邊的道路交通太差了!

不過大明這邊也是準備了一個神器來運送糧草物資,那就是獨輪車,只要人能走得地方,獨輪車就能走。水陸兩路混雜著運輸,是早已計劃好的事情,對於攻打阿瓦城來說,後勤上的困難並沒有那麼明顯。

當然,讓明軍的後勤沒有太大壓力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貫穿洞吾南北的一條河,即伊洛瓦底江。

這條伊洛瓦底江,流經洞吾南北,是亞洲中南半島大河之一,也是洞吾境內第一大河。因此,還是洞吾內河運輸的大動脈,自密支那以下1,730公里間皆可通航,直通仰光,到達孟加拉灣出海口。

事實上,漢代時雲南就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這一點,在《魏略·西戎傳》中就有記載。

東籲王朝人口聚集比較多的地方,其實就是在伊洛瓦底江兩岸。大明計劃攻佔洞吾以做大明在印度洋上的出海口,一個最主要的有利因素,也是因為這條江的存在。

明軍都不需要在密支那進攻,而是從下游的八莫就能上船直達阿瓦城。不過因為東籲王朝的備戰,兩岸峽谷處有洞吾軍隊防守,但是這裡的軍隊早已事先被策反,沒被策反的也擋不住陸軍的進攻。

就這麼的,明軍水陸並進,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南下,毫無阻擋地兵臨阿瓦城下時,讓東籲王朝的所有人都震驚到了。

他們認為,明國是強大,可是,怎麼會強大到這個地步呢?這才幾天時間,他們都來不及逃跑,明軍就兵臨城下了?

當他們看到明軍陣中的阿赫木旦奴隸時,一個個都是恍然大悟的同時,怒聲叱罵這些該死的奴隸!

隨後,他們一個個都開始擔心了。

因為守衛阿瓦城的主要兵力,同樣是直屬他隆王的阿赫木旦。外面駐守的阿赫木旦都投降了明軍,那這阿瓦城裡的阿赫木旦,是不是可靠?

在看著城外阿赫木旦時,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問號了!

他們的擔心,還真不是沒有道理的,讓城頭上的洞吾人非常詫異地是,城外的原阿赫木旦奴隸,竟然拿著喇叭花一樣的東西,躲在一箭之地外向城頭上喊話,還能聽得非常清楚。

阿赫木旦裡面分不同部族的,幾乎每個部族的人,在城外喊話的那群人裡面都有,用他們自己的土語,就在那嘰裡呱啦地說著。

這嚇得城頭上的守軍將領,一個個都是吆喝著他們手下的軍卒,全部堵住耳朵,不得聽外面叛賊的話。

很顯然,他們很擔心,就怕他們手下的這些人聽了外面的蠱惑之後會背叛。

這種局勢下,他隆王也是有點傻眼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