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他先趕赴了邊界那邊,並且派人再次向波斯帝國那邊下通牒,提高戰爭的緊張氣氛。

為了配合行動,邊界地區全部戒嚴,任何沒有軍令出現在這裡的都當波斯帝國的奸細處理。軍隊頻頻調動,一副風雨欲來的節奏。

不過實際上,他卻是利用這個機會,暗度陳倉,領著七萬大軍南下了。

崇禎二十六年中旬,軍隊到達南部新建的軍事港口時,李巖和他手下的將領,田見秀等人,全都驚呆了。

不是說大明戰船的數量多,對此他們其實早就見識過,並不會讓他們這麼震驚。而是他們見到了以前沒有見過的戰船!

本來的話,李巖有收到波斯帝國那邊的訊息,知道荷蘭、英國等西夷組成了聯合戰艦,數量多達一百來艘,再加上當地土著,也就是波斯帝國和中東阿拉伯的大小戰船,也有將近五百艘。

如果是大明原本海軍戰力的話,這個海戰並不會輕鬆。可此時,李巖已經確信,海戰方面,絕對也會是碾壓式的了。

朝廷也是,這一次次的戰事,都用這麼強大的實力去打,根本就體現不出帶兵能力了!

經過五個月的訓練,主要也是囤積物資,最終,大明這邊終於對波斯帝國發起了進攻。

……………………

波斯帝國這邊,一開始的時候,確實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但是,明國軍隊那邊,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就有點懈怠下來了。

另外一個,就是阿巴斯二世一直戰備,非常影響民生,也是有點吃不消。兵源的徵召,軍費的加稅,都引發各地牴觸了。

還有一個,隨著波斯帝國這邊彷制線膛燧發槍的開始,底氣也慢慢地足起來了。

花了大概五個月的時間,大量波斯工匠的參與,終於打造出了五千支線膛燧發槍左右。然後,爭吵就開始了。

《重生之金融巨頭》

五千支線膛燧發槍,等於是五千使用最先進步槍的軍隊,相對老舊燧發槍而言,是有碾壓式的優勢。畢竟射程和精射擊精度擺在那裡。

然後阿巴斯二世說他出錢出人,光是工匠就是兩萬,又面臨明軍的進攻,怎麼都要大頭。

但是歐洲人這邊說,沒有他們的指導,不要說兩萬工匠了,就是十萬工匠,也別想打造出五千支線膛燧發槍出來。

而歐洲人內部,也有分配的爭吵。荷蘭人說是他們的情報,他們對明國熟悉什麼的,英國人不幹,丹麥人也不幹。

總之,為了這些線膛燧發槍,阿巴斯二世和歐洲人都是能多分一點就想要多分一點,如果不是大明軍隊壓境,說不定他們都能打起來。

事實上,就他們彷制打造的線膛燧發槍,質量還是比不上大明所產的神威步槍。

不止是鋼鐵冶煉上的技術差距,還有對線膛燧發槍的標準量產,和子彈的匹配等等,絕對不是波斯工匠手工打造這種能比的。

可就算這樣,波斯人和歐洲人都搶得眼紅鼻子粗。

他們不是不知道彷制搶的質量不及大明軍隊裝備的,而是有了這種彷制槍之後,終歸不會被明軍在裝備上壓制太多。

另外,用這種線膛燧發槍去打其他敵人的話,就非常具備優勢了。

比如,波斯帝國的軍隊能大量裝備軍隊的話,對上奧斯曼帝國就有很大的優勢,以內奧斯曼帝國沒有,說不定都能拿回巴格達在內的兩河流域了。

就在他們為線膛燧發槍爭搶時,大明終於開始攻入了波斯帝國境內。

先是陸地邊界那邊,波斯軍隊因為明軍這邊老是恐嚇卻不是真得行動,一樣是懈怠了。結果明軍這邊,突然有一次是來真的了。

沒良心炮和手榴彈,以及後裝火炮的發威下,並沒有花費多少力氣就攻入了波斯境內。

不過明軍並沒有像打莫臥兒帝國一樣狂飆突進,而是在攻破邊境之內停了下來。

阿巴斯二世聞報大驚,立刻派出援軍不說,還把裝備了線膛燧發槍的軍隊也派來上去。

這一戰,他不但要御駕親征,並且也要求歐洲人這邊,同樣派出聯軍協助。

英國人和丹麥人倒是沒意見,可荷蘭人這邊揆一卻找各種理由推辭。

最終,荷蘭人負責海防為主,這讓揆一鬆了口氣,終於不用去面對大明軍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