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 大局為重(第1/2頁)
章節報錯
建虜那邊新派出的使者,英俄爾岱和范文程等人,全都被鄂齊爾圖汗中途攔截,獻給了大明,當作了投名狀,以至於他們壓根不知道,建虜和倭國會在秋收時分在東部發起大規模進攻,要求他們瓦刺和沙俄也在這個時間點進攻明國的事情。
也是如此,他們才會做出“等”的決定,要聯絡青藏的固始汗,利用地形優勢,再對明國發起進攻。
不過他們做出決定之後,寧完我還是派人向遼東這邊稟告。在知道草原上的大概局勢之後,同樣繞道了漠北那邊,有些費時費力。
…………………………
與此同時,朝鮮倭軍在全面封鎖訊息的前提下,已經從朝鮮北部開始分批進入遼東,踏足了他們前輩在豐臣秀吉時代沒有踏足過的領地。
倭軍的樣子和建虜完全不同,不但是盔甲髮式,還有他們背後都會揹著旗幟,並且所屬大名不同,背上的旗幟也有不同的顏色,頓時就引來了建虜的圍觀。
指指點點的,紛紛議論著。
“這就是倭人麼?怎麼這麼矮啊!”
“是啊,就看這,我估計都能一打三,信不信?”
“也不能小瞧了他們吧?以前的時候,明國和朝鮮兩國聯合起來,才把他們給打退了!”
“呵呵,朝鮮那也能算?不是隨隨便便打的麼?”
“話不能這麼說,如果不是他們當初和明軍交戰,削弱了遼東明軍的實力,我們大清可能還沒法有如今的一切!”
“呵呵,當時明國在遼東能打的那誰,不是被蒙古人殺了麼,怎麼還算這些倭人的功勞了?”
“……”
很多建虜,第一次親眼見到倭人,感覺到原來這個盟友這麼矮小,不少人都產生了輕視感。
不過好在倭人軍隊在數量上多,從朝鮮北部源源不斷地進入遼東,然後開往海州東邊的析木城集結,並沒有直接去海州,防止被明軍夜不收探查到。
這過去的路上,雖然有建虜專人在協調,保證倭軍的糧草,可是,因為建虜並不富裕,官方說給的糧草其實有限,加上倭軍的軍紀顯然不怎麼樣;
在一支又一支的倭軍從朝鮮北部跨過鴨綠江,開往析木城的過程中,沿途的建虜便開始遭殃了。
一開始,倭人軍隊還是順手牽羊,到了後來,那是明目張膽地搶了。不但搶糧食,還搶財富,甚至連建虜的女人都開始遭殃。
這一下,沿途的建虜自然就開始怨聲載道了,向建虜當地官府告狀。
然而,兩國聯合兵力攻打明國,這是大戰略。建虜當地官府面對倭人軍隊,就算有心要處罰,也沒有這個力量,便只好快馬往上稟告。
此時的多爾袞,已經帶著福臨小皇帝駕臨遼陽,同樣在整軍備戰了,收到倭人軍卒為禍地方的時候,不由得也是頭疼。
按理來說,倭人這麼禍害他的子民,那絕對是要處罰的;可是,馬上就是兩國聯合起來對明國發起決戰,這個時候,要是因為這些小事壞了兩國的關係,至少在多爾袞看來,就有點得不償失。
因為,他一面派人去給倭軍主帥,也就是柳生十兵衛反應情況,抗議;一邊讓沿途的建虜離倭人軍隊遠點。
大戰當前,也只能這麼處理了!
到崇禎二十年七月下旬的時候,至少已經有二十萬倭人軍隊到達了析木城,城裡早就住不下,城外全是倭人軍隊的營帳。
遼東南方,糧食一般是在八月下旬就開始收穫,早於遼東北部的九月份;
多爾袞覺得時間差不多了,便帶著集結起來的建虜大軍,主要是步軍,八萬人馬,浩浩蕩蕩地向海州進發,連同海州這邊的兵力,建虜這邊的軍隊,達到了十五萬左右;
這個兵力規模,已經是建虜能湊出來的極限了。隨軍中,還有兩萬左右的朝鮮人,這些主要是當苦力用的。
原海州衙門大堂內,福臨小皇帝在後堂,並不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