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定國的安排,高一功等人都非常擁護。反正對他們來說,有仗可打,並且明顯是勝算比較大的,他們當然是樂意了。

想當年,李定國也是流賊一個,如今都是已經是封爵了。高一功他們都眼紅,當然想要多立一些軍功了。

事實上,漠北蒙古也分三個大的部族,在這明末時候,實力也已經不行了。要不然,他們也不會臣服建虜。也不會在瓦刺實力已經虛弱的情況下,卻還是同意和這個世敵化干戈為玉帛,雙方議和,共同定製了《喀爾喀衛拉特法典》。

在李定國領著西部騎軍轉向北方之時,一騎快馬,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最近的延綏巡撫報信。

延綏巡撫收到軍報,嚇了一大跳:有人當建虜和倭國的內應,這可是天大的事情。於是,他也不敢怠慢,立刻寫了密奏,同樣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發往京師。

虧了封疆大吏大都有密奏許可權,要不然,這個事情公開上奏的話,估計會震驚一大批人。

崇禎皇帝收到這份密奏之後,不由得有點無語。

虧了鄭芝龍是個假內應,要不然,被建虜的使者在瓦刺那邊這麼說,訊息傳回來,那鐵定可以排查出來的。

當然了,建虜的使者肯定是以為,這個事情只會在瓦刺高層傳播,不可能傳入大明。他是沒想到,大明會派兵西進,俘虜了輝特部的族長。

對於隨著密奏收到的李定國軍報,崇禎皇帝倒是讚賞的,不愧是南明時候的名將,能當機立斷,根據訊息,先去攻打漠北蒙古。

就是不知道,他的戰果會怎麼樣?估摸著時間,這會兒,應該交戰了吧?崇禎皇帝心中想著,有點可惜沒有後世的手機可以直接聯絡。要不然的話,可以打電話直接問情況。

…………………………

崇禎皇帝猜得沒錯,這個時候,李定國領著一萬四千騎軍,也就是原本招安過來的流賊騎軍各部,共計高一功所部兩千,李過所部兩千,李來亨所部一千,田見秀所部兩千,馬守應所部三千,以及他自己直屬的四千騎軍,到達了漠北地區。

這次的前鋒,是田見秀所部,派出夜不收抓到了遇到的漠北蒙古的牧民,送到了中軍這邊。

草原上的野草,早已失去了綠色,枯黃的一片,但是,卻又多了紅色的海洋。

被押解過來的二十多名大大小小的漠北蒙古牧民,看到自家邊上,突然之間有如此之多的大明騎軍,頓時一個個都嚇得面如土色,戰戰兢兢的,不知道他們的未來會怎麼樣。

蒙古人和中原人的關係,一直就不和諧。

草原上的勢力強大的時候,就會想方設法地進攻中原;就算沒有大打,那也會有例行的打秋谷;

同樣的,如果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同樣會派兵進入草原作戰。比如大明開國之初不說,就明成祖時候,他都還五次親征草原。

可以說,蒙古草原和中原王朝的邊境衝突,從來就沒斷過。

如今,看到這麼強大的明國騎軍,盔甲鮮明,軍紀嚴整,不用說,就是一支強軍,那就意味著,蒙古草原上的人要倒黴了。

他們只是沒想到,他們可是在漠北,明國騎軍竟然都跑這裡來了!

李定國聞報之後,便沒有讓手下將士把這些蒙古牧民給押進去。反而是親自出了中軍帳,來到了這些牧民這邊。

他掃視著眼前的這些牧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發現他們穿得非常土不說,身上那衣裳都是打滿了補丁。

李定國能看出來,如果這些牧民沒有其他保暖衣裳之類的話,他們在即將到來的冬天,估計會非常難過。這一點,和關內百姓在以前時候的處境差不多。

還有,看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面黃肌瘦的,估計也是吃不飽,時常餓的。

對於這種情況,李定國其實也明白。蒙古人中,也就是那些頭人,還有頭人的親信,日子會過得不錯一些。對於底層的牧民,都是被頭人和頭人親信給欺壓的,日子過得並不會如意。

更不用說,漠北蒙古地處偏僻、苦寒,他們的生活條件更艱苦。

不過再怎麼艱苦,也不可能苦著那些頭人!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