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的批次生產,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大玻璃瓶中加入少量水,放置陶罐與鐵盤,上盛硫黃和硝石的混合物,用赤熱的小鐵鏟點燃後再用木塞將瓶口塞緊,經過一段時間後重復裝置,直到達到希望濃度的硫酸。

這個是最初的硫酸工業化生產,總體而言,產量還是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就初期來說,肯定也是夠用的。

崇禎皇帝這時候的目的,並不是大規模生產,而是培養他的這些格物學人才。因此,先交給他們的,是簡單的做法,能理解的。等到他們熟悉這個化學制作原理之後,如果後續對硫酸的產量增加的話,就再上塔式法來製作硫酸。

有了硫酸這個工業之母的量產之後,另外兩個酸就簡單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硝石與硫酸反應來生產硝酸的這種方法從1625年發明,用了將近300年,一直撐到20世紀初的1903年。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需要消耗大量硫酸,不過崇禎皇帝這邊是沒問題的。

具體的做法是,用硝石與濃硫酸於密閉非金屬容器內加熱反應,由於硝酸較易揮發,所以反應產生的是硝酸蒸氣,將其匯出冷凝後即為液體。事實上,和上面硫酸的量產沒兩樣。

至於鹽酸,其實和硝酸一樣,用濃硫酸加食鹽,加熱就產生氯化氫氣,匯入水中就是鹽酸了。具體做法如上。

事實上,在原本的歷史上,鹽酸和硝酸的做法,都是德國的鍊金士格勞貝爾,在1625年玩濃硫酸加鹽加硝石時發現的。

純鹼有現成的礦,在格物學人才短缺的初期,直接挖礦就成;燒鹼的製作原理,是用純鹼(碳酸鈉)溶液加石灰水,發生苛化反應,生成燒鹼(氫氧化鈉)溶液和碳酸鈣沉澱(苛化泥)。濾去碳酸鈣沉澱等不溶物後,蒸發溶液而得液體燒鹼或固體燒鹼。這種同樣不難,在崇禎皇帝這個時期一樣能做到,無非是量產多一點少一點而已。

方以智、夏完淳和朱媺娖還有自學任務,以及教導同學的任務,這兩個事情,同樣是重中之重,為此,崇禎皇帝對於這個佈置下去的任務,並沒有特別的時間限制。

對他來說,如今已經不是崇禎十五、崇禎十六年左右的危急時候,他有耐心,可以等。

……………………

朝鮮釜山,十來萬屍體早已不見,替而代之的,又是人山人海,港口則都是一艘艘的戰船,以關船居多。

岸上,則是一隊隊從船上下來的倭國軍卒,揹著大包小包,也扛著一杆火繩槍,列隊從釜山向內陸進發。

朝鮮這邊的倭國大佬松平信綱就在這裡,看著運輸船來往釜山和對馬島,看著一批又一批的戰船,沿著海岸線往北,心中就有點激動。

以他“智慧伊豆”的外號,自然能想明白,為什麼他沒有被德川家光處罰,這不,他看著那些來朝鮮的大名,心中就很感激:多虧了他們的彈劾,要不然他就倒黴了。

忽然,他轉身看向身邊的一個人,仰著頭看著對方的臉說道:“如何,我大倭國可沒有藏私了!”

他身邊那個比他高多了的人,是擅長外交的英俄爾岱。在代善和松平信綱會晤之後,代善年紀大了,跑不動,就讓英俄爾岱跟著松平信綱來了釜山看情況。

此時,聽到松平信綱的問話,英俄爾岱連忙回答道:“老中大人放心,我們大清絕對會信守承諾,參與攻打皮島。”

頓了頓,他補充一句道:“島上的地形,我們熟,已經滅過皮島一次的!”

當年的時候,就是朝鮮出了水師,建虜才攻上了皮島。鰲拜就是在這場戰事中,因為第一個攻上皮島,撕開了一個岸防缺口,被皇太極封為巴圖魯的。

松平信綱聽了,很是高興道:“貴我兩國精誠合作,滅了明國東江鎮,便是指日可待了!”

說到這裡,他用手一指對馬島那個方向,繼續說道:“我大倭國還有一半多的戰船和兵力,還在島的那邊,正在陸續過來。呵呵,投鞭斷流,不為過吧?”

聽到這話,說真的,英俄爾岱其實有點羨慕的。如果大清有這麼多的兵力,估計早就打下明國了!

這幾日來,已經到達朝鮮的,就不少十萬了,這可都是倭軍,而不是平民,倭國本土那邊,不知道還有多少?

心中這麼想著,他便向松平信綱告辭,要返回去和代善匯合,然後再回遼東。

松平信綱也不挽留他,只是對英俄爾岱說道:“那麼,半個月之後,便在平壤匯合!”

攻打皮島的陸軍,其實倭國自己也有,就是已經在北方的倭軍。但是,大清這邊表示出了誠意,他也不介意,就用大清的步軍攻打皮島。

因此,他這邊的話,只要集結戰船北上即可,陸軍和物資的運輸,自然是有運輸船繼續來回運輸便是。

背叛者鄭一官,該是受到懲罰的時候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