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大明東江總兵吳三桂。

根據鄭芝龍給他的訊息,講解有關倭國在朝鮮的情況,他便推算出來,釜山這邊肯定有搞頭。因此,潛行南下的時候,他壓根不襲擊其他目標,直奔釜山這邊而來。

如今透過望遠鏡觀察,還真是被他給猜對了。

源源不斷地有倭人被運來朝鮮不說,還有各種糧草物資,也是堆積如山。

這要說起來,還是建虜的功勞。

建虜把朝鮮交接給倭國之前,就掠奪朝鮮的人口物資,至少在漢城南部地區,基本上就被建虜掠奪了個乾淨。

虧了倭軍到得快,在漢城和英俄爾岱交涉,又跑去盛京和多爾袞交涉,還比武等等,最終留下了朝鮮剩下的人口物資。

但是,原本朝鮮就不算是富饒的地方,被建虜掠奪過幾次,加上朝廷君臣無能,治國無方,糧草物資的總量就少,倭人能得到的糧草物資,也是有限的。

偏偏吳三桂還在北方鬧騰,相當於朝鮮北部無法進行正常的農事。

這麼一來,朝鮮這邊的倭人根本沒法實現自給自足,只能靠倭國本土那邊支援,才免去了到朝鮮領土的倭人餓肚子。

第一年的時候,輸入的糧草物資最多,隨後,算是一年比一年少,可就算這樣,隨著倭人大規模遷移到朝鮮,隨之而來的糧草物資,也是一個天文數字。至少要保證遷移過來倭人的糧草物資,能支撐到糧食收穫的時候。

此時,吳三桂身邊的一名手下將領有點擔心地問道:“大帥,這人是不是太多了一點?”

就釜山這裡的倭人,毛估估都有幾萬,甚至十萬都是有的。而他們自己這邊,卻只有三千多而已。

吳三桂聽了,放下望遠鏡轉頭看去,就見他的手下,不止一個,都有點擔心的樣子。

於是,他便用手一指釜山方向的倭人說道:“你們仔細再看看,倭人的人數雖然多,但大都是帶著大包小包的普通倭人,倭軍的數量,本帥估算,大概也就五千多而已。”

頓了頓,吳三桂又補充說道:“你們再仔細看,那些倭軍都是什麼歪瓜裂棗,估計是倭軍的地方守備而已,絕對不是精銳!就憑他們,一萬都不夠我們殺的!”

他的手下,聽著他的話,還有那自信地語氣,便一個個都重新觀察起釜山的倭人。

不得不說,吳三桂確實是有領軍打仗的能耐,他觀察之仔細,很快就評估出了敵人的大概力量。

他的手下,有了他的提示之後再看,信心慢慢地便都恢復了。

關寧騎軍的底子,當年都敢和建虜騎軍打的,就眼前這些倭人,他們還真不怕了。

因為他們也都是打慣了仗的老手了,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是普通人,面對騎軍衝鋒的時候,人數再多都是沒用的。

他們在看著,吳三桂卻突然命令道:“眾將聽令!”

他的手下一聽,立刻轉身面向他而立,等候軍令。

只聽吳三桂開始下令道:“本帥決定,今日休整,明日黎明前用餐,等到凌晨時分,剛能看清道路之時,諸部騎軍便發起衝鋒。要求,多準備引火之物,燒房子,燒帳篷,燒船,把倭人全都往海里趕!”

頓了頓,他又補充命令道:“留兩百人馬,馬尾上綁上樹枝,虛張聲勢,不讓倭人知道我們的虛實。”

說到這裡,吳三桂又轉頭看向跟隨而來的朝鮮人,大概有六百人左右的步軍,對他們的統領也說道:“你們同樣虛張聲勢,營造幾萬步軍隨後衝鋒的聲勢。”

“遵命!”所有將領聽了,都是齊聲回應,聲音中,明顯帶著興奮。

不到四千人,就敢打十萬的倭人,這一戰之後,回去就有吹牛的本錢了。

在隨後的時間裡,吳三桂繼續觀察著敵情。

他發現,釜山的倭軍,根本就沒有什麼戒備之心,他們更多的,是維持秩序而已。

有一部分倭人,啟程往北而去,但是還有更多的倭人,卻是在釜山周邊扎帳篷,應該是在等待分到什麼地方去。

這些倭人,透過望遠鏡能看到,一個個興高采烈的,該是對到達朝鮮之後的日子,非常向往吧?

吳三桂心中想著,卻是冷笑:明天,就有的讓你們哭的時候!

一直到傍晚時分,吳三桂都沒有發現新的情況,沒有再出現新的倭軍,也沒有看到精銳的倭軍,停在碼頭的倭國船隻,早上的時候有二十三艘,但下午的時候,離開了五艘,沒有新來的船。

看到敵情基本不會有變化,吳三桂便又把他的手下將領召集起來,開始針對釜山具體的敵情開始佈置具體的任務:誰誰誰負責哪一片,燒哪一片,如何驅趕倭人等等。

夜幕降臨,山裡的明軍都休息了。但是釜山的倭人,卻還是不斷有喧譁聲。

該是他們覺得,踏足了朝鮮,就要開始新生活,有房子,有田地,還有朝鮮奴隸,人上人的日子,就激動地睡不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