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應元等人,自然不會明白箇中細節,一聽崇禎皇帝的話,便連忙回奏道:“我們琉球絕對不是朝鮮,一向對大明忠心耿耿,絕不做對不起大明的事情!”

“哦,是麼?”崇禎皇帝聽了,當即冷笑一聲問道,“那你倒是告訴朕,你們派人去江戶是幹什麼去的?還有,你們又是如何對待三司官鄭迵的啊?”

“……”金應元等人一聽這話,頓時就傻眼了。

他們是萬萬沒想到,琉球離大明這麼遠,大明皇帝怎麼會知道這些的?

琉球王國被倭國擊敗之後,就遣使去了江戶,認了倭國為宗主國,一如朝鮮認建虜為宗主國一樣。

更讓他們難以開口的,就是三司官鄭迵了。

這個鄭迵,乃琉球明人,是當年大明太祖皇帝派遣福建舟工三十六姓赴琉球定居的後人。於1540年出生於琉球國久米村的鄭氏湖城殿內家族裡,16歲作為官生前往大明,入學國子監達六年之久。

不用說,他是琉球國中的親明派。當時,他的主要政敵是親倭的國相,也就是三司官翁寄松。

1605年,翁寄松落敗。翌年,57歲的鄭迵被任命為新的三司官,成為琉球歷史上第一位擁有中國血統的三司官。

在鄭迵執掌朝政之際,倭國的豐臣秀吉上臺,要發動對朝鮮的戰事,要求琉球將七千五百人的十個月的糧食運至薩摩藩的坊津,然後設法運往朝鮮。

鄭迵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要求,並派人立刻飛報大明,稟告倭國即將入侵朝鮮的訊息。

可以想象得到,有鄭迵執政琉球,倭國肯定不滿意,最終在德川家康的授意下,薩摩藩派兵戰船百艘,軍隊三千攻佔了琉球王都,活抓了琉球國王和鄭迵並要求其簽署喪權辱國的《掟十五條》,要求琉球王國臣服於江戶幕府並接受薩摩藩的支配,遭鄭迵的嚴詞拒絕和厲聲斥罵。因此,他被殺殉國。

如果只是到這,那琉球王國這邊似乎也沒什麼。可問題的關鍵是,如今的琉球國史書已經開始修改,把鄭迵修改為奸妄小人,用卑鄙手段打擊親倭的翁寄松,最終讓琉球國遭到了報復。讓鄭迵在很長的一個時間內,成為琉球國中人人喊打的奸臣。

如果按照原本的歷史發展的話,要到琉球王國被倭國正式吞併之後,琉球人才開始重新認識鄭迵,遵從他為抗擊強權的英雄。

另外,崇禎皇帝還知道,三十六姓定居的久米村,也稱之為唐營,在原本的歷史上,從1609年至1868年,琉球國成為了薩摩藩的附庸國期間,久米村內都禁止傳播日本文化。久米人拒絕穿和服,禁止說日語。1644年清兵入關後,久米人堅持穿漢服、戴網巾,拒絕剃髮易服。

如此種種,都給了崇禎皇帝一個非常大的好感。

遠在海外的久米人氣節,遠比他的很多食君之祿的臣子都要高風亮節。

人和人啊,這麼一比較,就能比較出來,哪些人是值得崇禎皇帝付出更多的代價也要護佑了!

此時,金應元等人在傻眼了很長一會時間之後,終於回過神來,慌亂地向崇禎皇帝奏道:“陛下,倭人在我琉球小國設了藩國奉行,實際上奴役了我們琉球小國,逼得我們幹一些違心的事情,可我們琉球小國的心思,絕對都是向著大明上國的!懇請大明上國派兵相助,我琉球小國絕對不會學那朝鮮而忘恩負義!”

殿內的大明官員聽到這些話,一個個都是震驚,沒想到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可皇帝卻能知道這麼多細節!

不用說,這肯定是皇帝透過那個寶物瞭解到的。要不然,正常渠道的話,是要經過他們手,就算不經過,他們也多少都會聽說過一點的。

不知道皇帝透過那個寶物,還能知道多少東西,如果自己貪贓枉法的話,是不是隱藏的再好,也能被皇帝知道了?

想到這個,他們一個個都是凜然!

此時,崇禎皇帝卻沒關注他們,而是冷臉盯著面前的三個琉球使者,冷聲說道:“要朕幫你們驅逐倭寇,沒問題。但是在之前,要先證明你們不是忘恩負義之徒!朕要的,是忠心大明的藩屬國,而不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這個要求,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很合理的。更不用說,還有朝鮮那個白眼狼的事情在前了。

金應元等三人聽了,互相看了一眼,便雙雙跪伏在地,連忙回奏道:“琉球小國絕對是忠心大明的藩屬國!”

他們三個人,從大明的江南地帶一直到京師,路上的所見所聞,簡直是震碎了他們的世界觀,見識了太多讓他們久久無語的東西。

天朝上國的強大,也超出了他們以往對大明的認知。很自然,他們心中有評估,大明對倭國,誰更厲害!

就只是這一點,他們自然就更願意抱大明後退!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