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秦良玉為主帥,領一萬白杆軍進關,沿著長城沿線向建虜發起追擊。而吳三桂領三千關寧騎軍,作為白杆軍的策應,前後掩護,也一併出征了。

………………

再說建虜這邊,愛新覺羅阿巴泰領一路主力,毀界嶺口入關。

和以前的幾次入關比起來,除了明軍這邊烽火燒起迅速之外,其他倒也沒有異常。

與此同時,被抓住的明軍軍卒,也被建虜拷問關內的情況。

得到的訊息,和建虜預料的差不多,關內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這倒也不是那些前哨明軍士兵的骨頭硬,而是他們確實就只知道他們知道的那點事情。

這個時期的通訊,並不能和後世相比。在長城上的,在關口的明軍軍卒,一天到晚的活動,也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內。如果不是京師這邊傳達命令過去,他們不可能知道更多的事情。

而崇禎皇帝這一次的佈局,顯然也不可能告知這些邊關的軍卒。

事實上,有關這次建虜入侵的事情,就只有薊州這邊兩個總兵知道而已。包括地方上的州府主官,其實也不清楚建虜入侵。他們能知道的,就是朝廷核查城防而已。

於是,阿巴泰得到訊息核實之後,便放心大膽地下令,全軍立刻向西突進。

其實,抓住明軍軍卒拷問訊息,也只是列行公事而已。建虜上上下下,包括那些蒙古韃子幫兇在內,就沒有一個人認為,關內情況會大變。

松錦之戰,十二萬明軍全軍覆沒。主帥薊遼總督洪承疇投降,也和盤托出了關內的虛實。

此時的建虜,已經“知道”關內明軍已經沒有機動的力量,甚至僅有的一些兵力,也都被流賊牽制,在中原和南方鬧騰。

在這樣的情況下,短短半年多點的時間,就算有人給建虜通風報信,說有一支大明強軍在等著建虜入關,估計也不會有人相信。

也是因為建虜非常“清楚”關內明軍的虛實,他們也才會把劫掠目標定在魯地。如此一來,建虜就不會和流賊碰面,你鬧你的,我搶我的,倒黴的就只是明國朝廷而已。

就這樣,建虜和蒙古韃子一路往西殺奔而去。一個個都興奮地不行,想著趕緊端掉薊州的明軍,那樣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深入關內去劫掠了。

在這過程中,也有一些蒙古韃子,想著順手攻擊沿途的明國城池,比如遷安之類。

但是,讓他們有點意外的是,這些城池竟然嚴防死守,也沒有投降的意思。

蒙古韃子對此沒有辦法,除非是讓漢軍八旗中的火炮來轟擊城池,要不然只能乾瞪眼。

對此,阿巴泰的軍令傳下,讓蒙古韃子有點出息。明國這些邊境城鎮,在一次次的劫掠中,早已沒什麼油水了。與其在這耗著,還不如先端掉薊州明軍,然後去明國富裕的地方劫掠,那才是大頭。

蒙古韃子聽了,也覺得有道理,便都沒有管那些沿途的城鎮了。當然,有那些寨子什麼的,哪怕沒人了,他們也會光顧一下,看還有什麼破爛可以撿的。臨走,又是一把火燒了。

總之,建虜和蒙古韃子過後,全是一片廢墟。比起蝗蟲還要可惡,至少蝗蟲不會火燒房子。

在這個過程中,建虜也不是沒有發現有異常的。至少斷後的建虜就有回報,說關寧軍的騎軍吊在身後。

對此,阿巴泰等人,也是不理。幾次入關以來,明軍吊在他們的身後,這樣的事情不要太多。基本上,都是迫於他們那個朝廷的壓力,出工不出力而已,又不敢真得和大清軍隊廝殺!

阿濟格以前的時候還經常提及,他那一次領兵入關劫掠,臨走之時還豎了塊“明軍免送”的牌子給那些吊身後的明軍。

就這麼的,阿巴泰一夥人一路急行西進,就猶如摧枯拉朽一般,根本就沒有明軍敢擋其鋒芒,一口氣殺到了薊州城下。

抵達薊州城的第二天,西路軍也從密雲那邊殺入關內,和東路軍會師,十幾萬大軍,一下就把薊州城給圍了水洩不通。

圖爾格這邊,也給

於是,阿巴泰當即下令,讓孔有德的火炮部隊準備,薊州城不投降,就城破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