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突發(加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李定國和劉文秀的手下,各自留了五千人下來。大部隊還是留在鳳陽這邊,願意留在軍中的就進入其他軍隊,不願意留在軍中的就安置地方上。
除了他們之外,吳三桂所部,也奉命北調。最終,周遇吉領著將近四萬軍隊北返。
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原本黃得功的手下,是參與薊州之戰的將士。
至於黃得功本人,按照崇禎皇帝的旨意,還是要留在鳳陽這邊坐鎮。
周遇吉領軍北返,剛好是秋收之後,不用攜帶大量的軍糧,沿途自有補給,並且過了徐州之後,在運河徵調船隻,水陸兩路並進,加快了速度。
最終,在十月初的時候,歷經一個月少點,終於趕到了京師。
……………………
再說崇禎皇帝這邊,他正在忙著搞基建,興修水利,修建水泥路,修鐵路等恢復民生的這些事情,結果沒想到,薊遼總督解學龍發來急報,說錦州建虜有異動,大規模的兵力越過寧遠,侵襲寧遠到山海關前的這些地方,糧食被搶了不少。
但是,解學龍手中,只有守城的白杆軍,沒有能力去和建虜野戰,因此向京師求援,要求增兵。
對於關外的情況,崇禎皇帝也是兩眼一抹黑。
歷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就算有劉偉超在,也已經沒法去作弊,知道建虜的情況。
崇禎皇帝收到軍情的時候,便立刻召開御前會議。
他手下的大臣,包括首輔賀逢聖和左懋第等人,紛紛上奏,要求從江南調回一部分精銳軍隊,以應對建虜的異動。
他們就怕長城防線不夠牢固,一旦再度被建虜攻破,從而肆虐京畿之地的話,那所有一切重建都會付之流水,這是朝廷沒法承受的。
特別是鋼鐵廠、鐵路等等,全都是沒有一點防禦能力,是修建在城外的。
說到底,一次薊州之戰的勝利,並沒有讓他們覺得建虜已經不堪一擊。建虜多年勝仗所累及起來的心理影響,依舊在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更不用說,當初薊州之戰能打敗建虜的軍隊,大部分,或者說主力都被調去了南方平亂。
就算這些朝堂諸公有不少是南方人,可是,面對建虜的威脅,他們還是怕的,就想著從南方調回一部分精銳。
對於這個情況,崇禎皇帝自然也會去問劉偉超的意見。
而劉偉超這邊,並沒有直接給出意見,按照劉偉超的說法,就是他畢竟是隔了一個世界,直接來指點江山,怕是會紙上談兵。
當然,雖然如此個說法,但是要不指點下江山,劉偉超也會覺得缺點什麼。
因此,他對崇禎皇帝的提議是,穩妥起見的話,還是要調回一部分精銳為好。
再說了,離薊州之戰也已經過去一年了,建虜肯定會搞事,不是這個時間點就是那個時間點,不會安生的。
要是有可能的話,再和建虜打一仗,再打疼建虜一次,那建虜就又會安份一陣的了。
總之,這段時間內的建虜,就是欠揍!
另外,劉偉超也給崇禎皇帝分析了,提醒他,不要忘記了,江南那邊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在平定賊亂的同時,整頓地方。
如果軍隊平亂過快的話,地方上來不及整頓,就少達成了一個目標。
雖然說,事後一樣可以整頓地方,但是沒有軍隊坐鎮,怕是效果不會很好。如果可以的話,就以流賊的壓力,在軍隊坐鎮之下整頓地方,效果才會最好!
崇禎皇帝感覺很有道理,便最終決定,調回周遇吉、吳三桂所部。
孫傳庭那邊的軍隊,因為防線過大,不能讓流賊北返躥入中原地帶,因此就不抽調。
另外,他擔心解學龍守成有餘,進攻不足,總之一句話,對於解學龍的帶兵能力,他不放心。
最好的當然是抽調孫傳庭回來主持,但是如今孫傳庭那邊的事情同樣非常很重要,他不放心交給別人。
最終,崇禎皇帝做出的決定,是把堵胤錫調回,出任薊遼總督,而解學龍則改任三邊總督,算是平調了。
因為這時候的他,已經收到堵胤錫快馬報捷,知道秦地和蜀地的情況。解學龍改去三邊總督之後,也只需要守成即可!
這一日,他正在忙著,王承恩就來稟告說,周遇吉所部已經到達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