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平定了賊亂,再論功行賞,也不是說不行。說不定那樣封賞起來的話,得到的官還能更大一些,衣錦還鄉,也能更榮耀一點。

這麼想著,他便問李巖道:“那我那些兄弟們呢,他們肯定要一個名目的!”

文官和武將的待遇不同,他可以等,但是他的兄弟不能等,都是上陣廝殺的時候,朝廷不給名目,死在戰場上,豈不是白死了?

李巖聽了,也沒猶豫,立刻便說道:“招安流賊,都是一樣待遇,先接受朝廷整編,整編完之後,遊擊起步,憑後續軍功升遷!越晚被招安的,軍職越低!”

說到這裡,頓了頓之後,他又補充說道:“革左五營也是一樣,各部都進行過整編的。你的兄弟們接受招安,也必須要先整編。”

王吉珪聽了,依舊是認真思考了一會之後,便對李巖說道:“承蒙李兄這麼信得過小弟,不惜冒險前來給出一條生路,小弟豈會不識相,這邊安排,給李兄一個交代!”

他心中其實很清楚,在李自成軍中不受待見,被李自成防著。而如今的朝廷大軍,確實精銳,特別是革左五營的招安,更是增強了朝廷官軍的實力。

另外,他這時候已經知道,躥入蜀地的左良玉所部已經被朝廷官軍消滅,並且川軍都已經出川作戰。

他在承天府這邊,更多的是被李自成拿來擋朝廷官軍的炮灰,作為一個緩衝而已。

天下局勢,作為一個舉人,一個謀主,一個會思考的文人,他比其他人更要看得清楚。

如今響應李巖的招安,歸順朝廷,就是他和羅汝才手下最好的出路了。

就這麼的,兩個聰明人,商談了一會之後,意見就達成一致。

隨後,李巖居於幕後,王吉珪召集羅汝才的手下將領議事。在他分析厲害之下,加上他原本在羅汝才的手下眼裡,就是個聰明人。

最終,五天之後,李巖便領王吉珪親自北上,面見孫傳庭,表達歸順朝廷之意。

孫傳庭自然是高興,很快做出部署,大軍在王吉珪的配合之下,突然南下,一舉控制了承天府,並荊州府大部分地區,向南邁進了一大步,直接威脅武昌府,張獻忠的老巢所在。

……………………

西部局勢突變,東部這邊,也是差不多。

看似風平浪靜的東部,廬州府這邊突然之間風雲突變。

周遇吉、虎大威、吳三桂等部突然攻入廬州府,吳三省等人不能敵,主力並沒有退回天授府那邊,而是紛紛敗退入同屬於南直隸的安慶府。

白文選這邊一邊連忙向張獻忠求援,一邊準備聯合吳三省等人抵抗朝廷官軍的追擊。

安慶府北方桐城,是廬州府到安慶府的重鎮,白文選領兵趕到這裡,和敗退過來的吳三省等人匯合。隨後,立刻召開軍議,商議抵抗朝廷官軍的事情。

事實上,對於如今這種情況,白文選這邊,其實也是心中有數。

朝廷官軍在鳳陽府囤積重兵,還都是精銳,一直引而不發,這絕對是個問題!

只不過,他們這邊,包括張獻忠本人,都有當鴕鳥的潛質,雖然知道,卻當不知道,就這樣僵持著最好。

當然,也可以換句話說,面對鳳陽府這邊的朝廷重兵,張獻忠這邊,其實壓根就沒辦法去解決。

因此,就唯有希望朝廷官軍吃錯了藥,一直待在鳳陽府保衛中都好了。

結果沒想到,秋收之際,朝廷官軍就動了,而且這一動,還是雷霆之勢,吳三省這邊壓根就沒有一點反抗之力,一下就敗逃了。

此時,白文選也愁啊!

吳三省還能逃,他是沒法逃了,在他的身後,就是張獻忠的老巢武昌!

憂心忡忡之下,他帶著手下將領,出衙門迎接趕來的吳三省一行人。

“朝廷大兵壓境,前線戰況如何?”就一見面,白文選就著急地問道。

吳三省聽了,卻是對他說道:“走,裡面說話!”

“對對,請!”白文選一聽,感覺自己失態,連忙把吳三省一行人迎了進去。

不過剛進入大堂,他就感覺有點不對了。

吳三省一行人把大堂的門給堵了,然後紛紛讓開,露出後面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