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一下奪取了不少張獻忠的地盤,這就讓他鬆了口氣。

孫傳庭領著朝廷精銳,穩紮穩打,不給他任何北上的機會,這給他很大的壓力。如今一下擁有三個府的地盤,雖然還是要面對孫傳庭所部的壓力,但至少能喘口氣了。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張獻忠很快憑藉著他的龐大水師發起了反擊,一下奪走了好幾個城池,這就又讓李自成緊張起來,立刻召開軍議。

這一戰,暴露了李自成所部的兩個弱點。

一是羅汝才所部並沒有他們預想得那樣容易被吞併安撫,至少從結果來看,他們沒怎麼打就投降了張獻忠所部,說明之前的安撫效果並不好,並沒有讓他們歸心。

二是洞庭湖之戰,讓李自成他們認識到,水師在這江南地帶的重要性。而李自成這邊,就沒有水師!

基於這兩個弱點,在宋獻策等人的建議下,李自成便重新調整了部署。

第一,事實已經證明,羅汝才所部在張獻忠那邊的引誘下,忠誠心不高,因此調離和張獻忠這邊的接觸,調往北方去防禦孫傳庭所部。

第二,避開利於水師作戰的區域,比如,放棄洞庭湖這些區域。

另外,李自成的軍議,還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和張獻忠所部搶收糧食。

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沒有糧食重要。而湖廣又是天下糧倉之所在。秋收在即,糧食就是重中之重。

反正不管如何,先搶糧食,搶完糧食之後,再去說怎麼應對孫傳庭所部,和張獻忠的關係如何處置,等等。

因此,李自成這邊軍議一結束,就立刻開始行動起來。

大量軍隊開始北調,同時,更多的軍隊開始出動,自己的地盤先等等,出動騎兵這些高機動的兵力,也不攻城,就去張獻忠控制的地盤搶糧。

劫掠這樣的事情,不管是李自成所部,還是張獻忠所部,全都是駕輕就熟,動手起來的效率也高。

你李自成竟然敢搶糧,那沒說的,張獻忠這邊也不等糧食熟不熟了,先搶了再說,同時也利用河道縱橫的地利,派出水師,也往李自成控制的地盤去搶糧。

一時之間,湖廣西部地區,烽火遍地,流賊都是當慣了的,搶糧食的時候,順便再搶點什麼,殺點什麼,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秋收時候,是一年到頭最重要的日子。

流賊非常重視,鬧得兇,孫傳庭這邊,自然也不會錯過。

對於當前的局勢,坐鎮襄陽的孫傳庭,也是召開了軍事會議。

對於孫傳庭來說,依舊只有一個戰略目標:穩紮穩打,不讓流賊有北返中原的機會,同時,也把地方給整頓一遍。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能給流賊打擊,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而在這秋收之際,孫傳庭同樣是想要糧食的。

這次的軍事會議,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召開的。

對於孫傳庭的意圖,李巖看得一清二楚。

因此,軍議一開始,他便站出來向孫傳庭說道:“大人,我們當面之敵,乃是羅汝才舊部,如今被李賊從南方調過來,屬下以為,該是其怕這些人投到八大王那邊去。由此可見,李賊安撫之策併為奏效。既然如此,屬下願去招安,兵不血刃解決一部分賊寇!”

本來的話,有兩個月的時間,李自成也肯定能消化掉羅汝才的這些人馬。

但問題是,李巖出走,向孫傳庭說了對策之後,孫傳庭拔營南下。

原本可以作為緩衝的左良玉所部,竟然直接西竄,不但讓開了孫傳庭所部南下之路,還把李自成西進四川的路給堵上了。

如此一來,李自成要應對孫傳庭所部的壓力,就不要明目張膽的消化羅汝才所部。比如調離分拆羅汝才的人馬,就不現實,因為很容易會引發兵變,反而是要好言安撫,讓羅汝才人馬能繼續聽他的。

也是這個原因,張獻忠那邊給原本羅汝才人馬的壓力過大,再那麼一說,就立刻投了張獻忠。

既然這樣的情況能在張獻忠那邊發生,以李巖對這些流賊的瞭解,他相信,他這邊出馬,肯定也能行。

此時,聽李巖這麼一說,孫傳庭便點點頭說道:“陛下有旨,除李自成、劉宗敏和張獻忠之外,其他人等,皆可招安。不過你對羅汝才所部人馬,可有把握?”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他是認可了李巖的才能。因此李巖想去招安流賊,那是有風險的,他惜才之下,就有此一問。

你要說沒有風險,那是假的了。李自成肯定恨他入骨,而如今羅汝才死了,手下肯定是一盤散沙,只要有人向李自成通風報信,那李巖就危險了。

李巖一聽,便馬上回答道:“羅汝才舊部中,雖然羅汝才已死,但有一人仍在,不少流賊頭目都是服他的。只要屬下說動他,這事情就會簡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