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角度不同(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個話,要是換了之前,比如薊州大捷以前的話,還真不好說。
那個時候,松錦之戰大敗,十二萬精銳全軍覆沒,朝廷幾乎已經沒有強軍可用。對朝廷來說,不管什麼賊人,只要是勢力大的那種,都是頭疼地很。
可此時此刻,有薊州大捷為底氣,崇禎皇帝幾乎想也不想,立刻就回答道:“當然是對付盤踞一地的賊人最容易了!最頭疼的……”
剛回答到這裡,崇禎皇帝忽然一下就明白了劉偉超的意思,就沒有再說下去了。
而是改口,回答劉偉超道:“你的意思是說,朕最好的做法,就是讓流賊變成不流竄的地方賊寇,如此更方便圍剿?”
“對啊,我是這麼想的。”劉偉超聽了,當即笑著說道,“你現在需要時間,整頓出更多好用的兵馬,並且穩定北方的局勢,能夠安定下來。至於南方的張獻忠,就算他建國稱帝又如何?就算有很多人投奔他又如何?你只要做好了內功,就是做好了你想做的事情,到時候再發兵南下,有更多的兵力調動,一下圍殲了他們,順帶著把南方都有造反想法的一網打盡,不是更好麼?”
崇禎皇帝一聽,不由得笑了,連連點頭說道:“不錯,不錯,這樣最好了,呀,還是你想得周到啊!你不知道,訊息傳到京師,朕和一眾臣子皆是憤怒,都想著立刻便滅了那張獻忠!”
劉偉超聽了一笑,謙虛地回答道:“可能是因為我是局外人吧,並且對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並不看重。因此,想事情的角度,和你們都有些不同。”
對於紅旗下長大的後世人來說,“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這句話,估計是和吃飯喝水一樣,成為後世人最基本的一個認知。至少對於大部分喜歡打仗之類的男同胞來說,肯定如此。
也因此,和非常重視疆域領土,丟城失地想法的古代人來說,思維模式是真得不一樣的。
此時,崇禎皇帝一下就認可了劉偉超的說法,最大的原因還是他有底氣,有把握能滅掉盤踞南方的流賊。
要不然的話,沒有把握剿滅而任其發展,那就真得是傻子了!
此時,看到崇禎皇帝贊同了自己的觀點,劉偉超就又笑著說道:“我懷疑啊,薊州大捷的訊息傳過去之後,會嚇到他們,指不定就隨時想著拔腳開溜。你要是真派兵南下,估計又是一場追逐戰。”
能戰之兵不夠的前提下,就最是煩惱流賊逃竄了。滅又滅不掉,留下一地雞毛,還連帶著更多的地方都被戰亂波及。
畢竟在這崇禎十五年的時候,地方軍隊已經無法對抗李自成、張獻忠等部流賊。不要說攔截了,就是守城都會比較勉強的。
如果是早些年,流賊實力不強的話,還不會這麼麻煩。
崇禎皇帝聽到劉偉超的話,便立刻點頭附和道:“虧了你的提醒,那就還維持原有策略不變。已經安定下來的北方,不能再陷入戰亂了。要不然,天下太平何時是個頭啊!”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之後,帶著一點笑容對劉偉超說道:“江南採購衙門那邊,從海路到京師,大概就兩個月左右時間,如今江南那邊已經送了兩批次的糧草物資過來,很是緩解了京師這邊的物資,這個年,算是朕登記以來估計過得最輕鬆的一年了!”
說完之後,不等劉偉超說話,他自己就又接著說道:“之前的時候,其實朝堂上已經有海路漕運還是運河漕運之爭。朕想著,再啟用那些主張海運的,你看怎麼樣?”
運河兩岸,在崇禎十四和十五年,瘟疫橫行,也嚴重影響了漕運。也是如此,才有招漕工為京營新兵之策,江南採購衙門轉走海運之事。
這麼一來,崇禎皇帝再推行運河漕運改為海路漕運的話,就會輕鬆不少了。
對於這個事情,劉偉超當然不會有意見。至少對後世的鍵盤俠來說,都會覺得運河改海路是一種進步。
見劉偉超也同意,崇禎皇帝還是有點遺憾地說道:“可惜海運受風向影響比較大,要不然能更快地南來北往。”
一聽這話,劉偉超當即笑著問道:“你的蒸汽機是閒吃飯的?把蒸汽輪船這個科技樹點出來,就基本不用在意風力方向了!”
這個提議,其實之前就已經有提過了。但是,崇禎皇帝手中可用人手太少,至少在科技方面的人手太少,就一直沒有推進這些事情。就如今來說,是集中了他的精兵強將,鋪在鐵道司這邊。
此時,聽到劉偉超的話之後,崇禎皇帝便陷入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