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歡天喜地(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不,努爾哈赤的兒子,基本上都是親王,至少也是郡王,但阿巴泰卻只是一個貝勒而已。哪怕在貝勒爵位前加上了“饒餘”(滿語為富裕之意)的美號,也還是表明阿巴泰在建虜高層的地位有多被歧視了。
也是如此,皇太極雖然因事常有處罰阿巴泰,卻從來不削爵降官位,只是罰錢之類。如今他身體不好之下的統兵權,交給阿巴泰,他也能放心。
另外,皇太極封鑲白旗的鈕祜祿·圖爾格為副將,成為這次領軍的第二主將。
至於出征人馬,則是從滿八旗,漢八旗以及蒙古八旗中皆抽調部分兵力組成,共計兵力達五萬之多。
另外,按照慣例,也已經傳諭東部蒙古諸部,讓他們也跟著一起進關劫掠。預計到時候在關外草原匯合之後的兵力,能達到十萬之多。
這麼一個安排,也能看出來,皇太極對於入關劫掠這個事情,並沒有不放心。
之所以如此,其實也簡單。
第一,入關劫掠又不是第一次,前面四次都沒任何問題,總不可能這一次會出問題吧?
第二,松錦之戰,費盡心力,耗盡物資,把明國的主力給滅了。剩下的關內,還有流賊作亂,明國哪來的兵力對付入關的軍隊?就算有,也不可能是精銳。
十萬大軍入關,還要不順利的話,真是名字都要倒過來寫了。
還有一點,大明薊遼總督,最會打仗的洪承疇已經降了大清。
皇太極為此,和洪承疇深入交談過很多次。讓他滿意的是,洪承疇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使得他對於關內的明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按照洪承疇的說法,明國朝廷腐敗,皇帝無能,剛愎自用,加上流賊肆虐,天災人禍之下,在松錦之戰後,絕對已經無力迴天。
剛聽到這話的時候,皇太極不由得大喜。
關內局勢如此,豈不是大清的機會?
然而,剛一激動呢,血往腦門上湧,差點就暈了。
這讓皇太極清醒過來,自己的身體不行,要想圖謀關內的話,已經是有心無力。如果早十年,那肯定是有機會!
意識到這點,他便把洪承疇抓在手中,不然他去和別的親王貝勒親近。表面上,是他這個大清皇帝尊崇洪承疇,給其他投降的漢人看,實際上,他是怕洪承疇道出的關內內情,會助長其他親王貝勒的野心,特別是多爾袞。
如此種種,讓皇太極對於這次的入關之行,壓根就沒有一點擔憂。要不然,他還是能認得清,內部的權力鬥爭和整個大清國的利益,到底哪個更重,不會只派阿巴泰這種分量的入關了。
他如此,其他建虜也是如此。一個個都認為,進關就是去發財的。搶錢,搶糧,搶女人,什麼都搶,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他們刺激和歡喜了!
這不,輪到出征的那些建虜,一家子都是喜氣洋洋,就像過節一樣,歡送自己的家人出門。
而那些沒有輪到的建虜,一個個都是抱怨著,怎麼就輪不到呢!看著那些出征的建虜,眼神可以說真是羨慕嫉妒恨了。
之所以如此,不但是入關的會多分一些戰利品,並且還能私下藏一份,只要不過分,誰也不會追究,畢竟都這麼幹。
入關,就是發財,這是他們的共識!
瀋陽城外,列隊完畢,在等著他們的大清皇帝送行的當口,一個個都在低聲聊天,喜笑顏開的。沒有家人在身邊,大都談著關內的女人有多水靈!
還有不少人,都是有點不耐煩,想著快點進關去享受。
好不容易等到皇太極和那些高階將領說話,可以出征的時候,一個個是精神奮發地開拔。
他們如此,接到皇太極旨意的東部蒙古諸部,也同樣如此。
他們和建虜有區別的是,能騰出人手入關去搶劫的,那就全都去。
因此,各個蒙古不足,包括敖漢、科爾沁等等部族,除了必要的留守兵力之外,其餘的男人全都派了出去,甚至連鬍子一大把的都有。
這幾年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不趁著大清軍隊入關的機會,跟著去搶一把,還有什麼時候能發財了!
誰都不傻,搶一次就能舒服幾年,一定要大搶特搶!
就在關外建虜“呼朋喚友”,出發去關內劫掠之際,開封城外,也到了關鍵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