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天下亂局,他們有心,但是無力啊!

武勳集團那邊,一看外戚這邊抵制不想交錢,頓時,一個個心中都是高興了,便都開始推脫,說他們好歹是祖宗立下功勞,那是流血流汗掙來的家當。你外戚憑什麼,真要說起來,是自己家有難,自己都不掏錢,還要外人掏錢?

仇視外戚的文官,甚至還有一些武勳,也學著之前的樣子,給那些外戚列他們的家財名單。家裡藏了多少錢不知道,但是名下有多少田產商鋪之類,卻是能查出來的。

外戚這邊,在這樣的壓力下,自然找各種關係,去向宮裡哭窮,想要免去這場無妄之災。

然而,崇禎皇帝卻是鐵了心腸,不管誰來說,他都拿外面的話來反問:外戚好像是皇室一家親,如今自己家有難,你不掏錢,人家外人怎麼看?

總之,所有外戚的求情,一概不準,有本事,自己去和外面的人去辯駁,如果能說服他們,那也行!

外戚這邊就傻眼了,就是外面那群人把火燒到他們頭上的,那些人怎麼可能被她們說服!

不過外戚中也不都是隻知道吃喝玩樂的,也有精明的人。

其中就有人,靈機一動,就也喊開了。

他們認為,外戚之中,和皇室最緊密的,最有錢的,莫過於各地藩王。他們享受大明的供奉,榮華富貴多少年,他們有錢啊!

不管從那個方面來說,如果真要說給錢的話,那行,他們可以給錢,但是藩王也要給,這樣才公平!

這個風向的轉變,是一開始的崇禎皇帝所沒有預料到的,也是左懋第沒有預料到的。更是其他被動加入這事的人所沒有預料到的。

那些武勳也覺得很有道理,真要說起來,藩王才是坐享其成,事享富貴,大明有難,這才是他們真正的自家人,自家人不應該也掏錢麼?

如此一來,武勳,文官,外戚等等,最終形成了一致的意見。

文官要武勳掏錢,武勳看外戚,外戚看藩王,就這麼一條鏈路就形成了。

最後這一致意見就擺到了崇禎皇帝的案頭,看崇禎皇帝怎麼說了。

如果是以前的崇禎皇帝,恐怕會對這個事情有些牴觸。

一是他比較重情義,他的皇位是他哥給他的,他之前就是一個藩王來的。

另外一個,就是他從藩王成為皇帝,他是不想其他藩王參與到朝堂上面的事情,免得到時候出現什麼不測之事。

然而,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心態已經完全變了。

對於那些藩王,他是能擼羊毛的,絕對不會放過。因為他知道,只有他有錢了,才能強軍,才能賑災,才能治理天下。

亡國滅種都只有兩年時間了,這時候那還能顧忌其他雞皮蒜毛的事情。

更不用說,他對那些藩王宗室已經安排了去處,也不會留在國內給他添堵。

因此,當所有事情的焦點集中到藩王身上,有關奏章擺到了他的案頭時,他甚至都沒有考慮,直接就同意了這些奏章。

甚至為此,他還演了一場戲,專門去了太廟,向列祖列宗,向歷代先皇說明情況,並且表示,各藩王在這次出力了,他絕對不會虧待各藩王,將來必然會有所回報。

作為他的誠意之一,順便著,崇禎皇帝還下旨,釋放被關在鳳陽高牆之內的原唐王,並招之回京。

這場戲一做下來,那些外戚頓時就傻眼了。藩王明確要給錢,那他們就逃不了了!

武勳集團也懵了,藩王給錢,外戚給錢,那他們也是逃不了,肯定是要給錢了!

文官集團這邊,也沒想到崇禎皇帝會這麼做,當時都是非常驚訝。回過神來之後,一個個幸災樂禍的同時,就都紛紛稱讚皇帝聖明!

隨後,他們自發地,監督這些皇親勳貴給錢。在他們的心中,似乎是取得了一場大勝一般。

事實上,對此情況,崇禎皇帝也非常感慨。

之前的時候,他不是沒有想過要這些人給錢。甚至他也記得,劉偉超和他說的,在原本歷史上要他們捐錢之難!

可如今呢,他都不費什麼事情,這事兒竟然就做成了!

回顧整個事情的發展,崇禎皇帝不由得又有了新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