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第2/8頁)
章節報錯
除了“三皇”之外,我國古代傳說中還有“五帝”。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三字經》的這四句話主要介紹“五帝”中的堯帝和舜帝。人們經常用“堯天舜日”來比喻太平盛世,以“堯舜之治”作為後世帝王德政的典範。生活於中唐時期,目睹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大詩人杜甫也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作為其一生的政治抱負和追求。可見,堯帝和舜帝是古時人們心中聖賢的典範。
堯帝,姓尹祁,號放勳,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是黃帝的後代,是帝嚳的兒子,因封於唐地(今河北境內),故後人稱為“唐堯”。唐堯即位後,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政績卓著。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擁戴。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經常耽誤農時,因此堯就祖織專門人員總結前人的經驗,根據日月星辰執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來推定時日,測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週期為一月,太陽一週期為一年,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六天。這是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歷法,奠定了我國農曆的基礎。他還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對部落的管理和他本人發表意見。堯在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堯晚年的時候,想找一個賢能的接班人,他為此到處尋訪,後來人們一致推舉舜。堯聽說舜很賢德,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經過一番考察後,堯把部落聯盟首領的全部職權讓給了舜。這就是歷史上的“堯舜禪讓”。《史記》評價堯帝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他是顓頊帝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根據《尚書·堯典》的記載,舜的主要事蹟有:命后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佈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釋出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型,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警戒人們;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天下人心悅誠服。透過這樣的整頓,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因為禹在治理洪水方面成就卓越,因此舜在晚年禪位於禹。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
夏有禹,商有湯,
周文武,稱三王。
註釋
文武:周代的開國君主周文王和周武王。
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位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心解
三王
夏、商、周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著名的時代,它們的開國之君大禹、成湯、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是賢明的君主,後人稱之為“三王”。
禹,通常尊稱為大禹,是與堯、舜並稱的傳說中的古代聖王,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以及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親是鯀(gǔ
),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夏伯。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堯就讓禹的父親去治水。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用堤壩擋水的做法,採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中去。當時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他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因此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終於取得了成功。在治理水患的同時,大禹還積極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他為當時農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難怪孔子對大禹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孔子認為禹王的功德是無可非議的:禹自己飲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卻非常豐富,這是至孝;平常他只穿粗惡的衣服,然而朝衣則講究華美,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宮室,所以宮室很簡陋,卻盡力來為農民修建溝渠,以利農田,這是厚愛百姓。孔子說了這些事實以後,再次誇讚“禹,吾無間然矣”。
公元前2070年,帝舜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改定歷日稱為夏曆。禹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即位,打破了禪讓制度,開創了子繼父位的世襲王朝制度。
成湯,名履,又稱武湯、大乙、天乙,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商湯。商原為夏的屬國之一,生活在黃河下游。他本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伐之事。夏末,王室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君王荒淫無道。成湯則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使百姓親附,政令通行。湯看到夏桀的無道,決定推翻夏朝。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個小國,後經過十一次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剪其羽翼,之後一舉滅夏,歷史上稱之為“鳴條之戰”。鳴條之戰是我國軍事歷史上一篇輝煌的傑作。它是中國古代透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面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於後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築,都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公元前1600年,湯正式建了我國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商湯開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是不可變的定律,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史稱“商湯革命”。
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也稱西伯昌。他繼承先人後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先人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部落。他對內奉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外招賢納士,對於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這引起商紂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周文王被囚於羑里,在囚禁期間他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即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被釋放後,他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周文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明君聖人,被後世歷代所稱頌敬仰。周武王,姓姬,名發,是周文王姬昌次子。他即位後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他審時度勢,將都城擴至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內),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公元前1048年,武王在孟津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兩年後,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諸侯,揮師東向,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從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開啟了奴隸制社會最興盛的時代。
夏、商、周所處的時代是我國的奴隸制社會。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夏、商、周在當時只不過是一個眾多小國中的一個,只是它們的實力比較強大,受到其他小國的擁護,擔任主持公道的角色。儒家對這三個朝代有著獨特的看法。儒家認為,堯、舜、禹的時代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而夏、商、周只能算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小康社會”。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小康社會”最早的歷史淵源了。
夏傳子,家天下,
四百載,遷夏社。
註釋
家天下:把天下作為一家的私有財產。
夏社:夏王朝。古人把土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日子、祭禮稱為“社”,後來“社”與“稷”合稱“社稷”,代表國家。
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統治。
心解
夏朝
夏朝(約公元前2146—前1675年),始於大禹,終於桀,共有十七位統治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朝代。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相揖遜”禪讓制度的最後一位受益人,史書上記載,與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勳卓著,理應是禹的繼承人,但禹死後人們愛屋及烏,擁戴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
夏王朝建立以後,夏王朝內部的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即位,啟動用軍隊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才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夏啟在位十年後去世,其子太康繼立。太康治國無方,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由此發生太康兄弟五人爭奪王位的鬥爭,在太康的孫子相統治期間,東夷的后羿趁夏朝內部王權之爭奪取了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夏朝自此中斷了四十年。相的兒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少康死後,其子予即位。予重視發展武裝和製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興的局面。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後,到孔甲時,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逐漸走向崩潰。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即夏桀)內亂不止,只過了四代便導致了亡國之禍。故而《國語》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日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一些正直的大臣向他進諫,他卻厚顏無恥地將自己比作太陽。百姓得知後,紛紛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而這時,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曆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近年來,透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夏朝人們努力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稱為夏曆的農曆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此外,畜牧業也有一定發展,馬的飼養受到很大重視。
夏作為上古三代之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湯伐夏,國號商,
六百載,至紂亡。
註釋
紂:商朝最後一位統治者紂王。
成湯起兵滅掉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大約六百年之後,到了商紂王統治的時候,商朝滅亡了。
心解
商朝
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朝代,前後經歷了31位統治者,延續了將近六百年的時間。總的來說,商朝是處於奴隸制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