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崇禎帝、我又被國師說教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後來登基為帝,也就沒了那個時間。
“是啊,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說體,但是作者寫的真好,把三國那個波瀾壯闊的世界,描寫的非常出色。
可以說,這本小說已經勝過了其本來的歷史三國志,可能對於以後人們瞭解三國曆史的貢獻要非常大了。”
江楓對三國演義是讚不絕口。
當真是中原之地當代最為超凡入聖的小說家,一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人。
每一個人瞭解東漢末年的歷史,都是透過這一本三國通俗演義。
崇禎皇帝直接說道:“我以為,國師之能比之那蜀漢丞相還要厲害三分。”
江楓伸手示意崇禎皇帝坐下,然後說道:“我看得出來,你的心情似乎不是很好,還拿來了一罈子酒?
這是要陪我大醉一場?”
崇禎皇帝點頭,直接站起來從王承恩的手中拿過酒罈,自有人已經拿來了酒碗。
崇禎皇帝倒了兩碗。
“我不明白好好的一個大明,怎麼就突然變成這個樣子?”崇禎皇帝端起一碗,直接仰頭一口乾了。
經過了洗髓伐經,崇禎皇帝的身子骨,絕對比普通人要強很多很多。
江楓則是端起來,輕輕地小抿了一口。
“那你說說,好好的大漢,為何就變成了三國鼎立?”江楓反問道。
崇禎皇帝想了一下,說道:“皇帝無能、宦官亂政、天災不斷、百姓反叛、平叛大軍擁兵自重。
大漢雖然強大,可是自光武之後,便無明君。
獻帝年幼,無兵權、無聲望、無手段、無能力、無人臣,最後只能亡國。”
這是很多年前,他看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的想法。
“你說的也不錯,卻也只是說對了一半。”
崇禎皇帝不解,自己看完這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便覺得東漢的滅亡,本就是如此。
如果漢靈帝乃是明君,必然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江楓則是解釋道:“你忘掉了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百姓。”
“正所謂千年的王朝,萬年的百姓。不管王朝如何更替,這中原之地的百姓始終是存在的,他們需要生存,需要安定、需要發展,也需要有人來帶領他們發展,能夠提供一個安定的大環境。
所以王朝便應運而生,秦變法、一統六國,然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何為失其鹿?
便是因為大秦失去了這百姓的支援,築長城以低於蠻夷、征夫百萬、重徭役、最開始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是誰?
是一個農夫,是一個被剝削、被壓迫、被比走投無路的人,是大秦的百姓。
可是大秦何曾注意過這些百姓的感受?
聖人有言,治大國如烹小鮮。
治國理政非是一日之功,也非一世之功,而是代代帝王為之努力和奮鬥。
才能夠讓一個王朝一直行穩致遠,才可能出現一個萬世之基業。
然則,沒有人能夠保證每一代的帝王,都是一位明君。
所以也就有了天下大勢分分合合,因為明君很少,昏君倒是太多了。
古往今來,真正的明君屈指可數,而昏君,卻是數不勝數。
百姓就像是這些片片桃花,盛開的時候的確好看,可是卻也並不是一直都這麼好看。
百姓的力量也不會一直凝聚,但是凝聚起來,卻可以毀滅一個王朝。”
崇禎皇帝已經沒了心思喝酒。
沉默地思考著江楓剛剛的所言,也在透過整個中原大地的歷史來看現在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