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因為沒有批覆堆積如山的奏摺而成為一個昏君,也不必因為地方上出現了一些小事情,而要他這個官家來親自處理。

四十八位州牧,都是行在主政的大臣。

而這些老資歷走了之後。

自然會有新的官員補上來,如此一來,也就形成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晉升機制。

從而也能夠促進這些官員兢兢業業。

用上仙的話來說,他們就是老黃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當新政完全試行的第一年,多少有一些磕磕碰碰。

但是當新政的第二年。

完全就好多了。

各地的官員也都熟悉了自己的分工和職責,開始做著自己份內的事情。

也使得整個大宋的發展更加迅速,所有人每天都好像有著屬於自己的事情。

而一旦出現了無業遊民,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走進大牢,成為苦力。

在大宋時代週刊的宣傳之下。

這些人也就成為了天下人的笑柄,也成為了懶惰的典型,激勵著百姓艱苦奮鬥。

幾年下來。

吳玠佔領了河源之地,聯通了西域。

恢復了路上的古絲綢之路。

劉琦佔領了橫斷山北部,建立了甘州重城。

岳飛佔領了大遼之地,建立了幷州重城,虎視北方的蒙古。

韓世忠於遼東擴充套件防護線,建立了很多關口。

四大軍對蒙古形成了一個包圍戰線。

在紹興十五年。

由軍機處商議出來戰略發展,開始全面進攻。

當然,這個全面進攻其實在早年,就已經實施了,大宋會有不少騎兵,進攻縱橫在北地草原。

以至於整個大宋重城之外的百里草地,再也沒有了蒙古之人。

而現在,他們則是擴大了範圍和距離。

反應過來的蒙古,也四處為攻。

這一場持久戰。

經歷了三年時間。

蒙古大軍選擇了北上,讓出了河套之地的草原。

而大宋則是在北地建立了幾個馬場,以及重城,屯兵在這些都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