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超是誰?

儀鳳元年,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

成為了大唐的宰相之一。

在李治這位帝王病弱的情況下,薛元超這些宰相,可是瞬間掌握了非常大的權力。

後來,武后慢慢地把持了朝堂之後。

這才開始削弱宰相的權力。

但是薛元超依然是宰相之中權威以及聲望最大的那個人。

因為他出身於河東薛氏。

因為他乃是文人士林被稱之為朝右文宗,乃是文壇之中的領袖人物。

因為他直言進諫,乃是自褚遂良之後,也是諫臣之中最具有代表的人物之一。

不僅如此。

他還提拔了很多朝堂之上的大員。

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孟利貞、鄭祖玄、鄧玄挺、崔融、顧徹、沈伯儀、賀顗、顏強等。

這些人都是薛元超一手舉薦成為朝堂之上的大臣。

薛元超對於這些人,也算是有了知遇之恩。

在這朝堂之上,他雖然做不到一呼百應,但是站在他那條大船上的人絕對很多。

武后自然是看到了這一點。

同時也明白江楓為何要建議她修造大學府,因為讓天下人都可以讀書。

那讀書人就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到時候,讀書人不僅僅是隻有為官或者是成為先生這一個作用。

也就會讓讀書人不再那麼珍貴。

而朝堂之上能用的人才更多,也不再是那些世家大族培養出來的讀書人。

而是大唐朝廷培養出來的讀書人。

這樣的轉變,只會更加提升朝廷的威望,從而減少來自於那些世家大族的掌控。

抬眼望去。

這朝堂之上可是有著一般的人,都是屬於世家大族培養出來的人才。

而寒門弟子。

實在是太少了。

武后在臨朝稱制之初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加強科舉制度。

以科舉來選官。

不僅僅能夠得到一些真正的人才,還能夠給那些寒門弟子一個機會。

也能夠培養屬於自己的勢力。

北門學士的成功,讓武后見到了寒門學子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