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在這個時代,還沒有經濟學這一說。

不過也能夠理解。

就算是大唐經歷了貞觀之治,有了盛唐的繁華昌盛。

可要說經濟,其實還掛不上鉤。

因為大唐這個時候還沒有形成一個非常完善的市場體質,也就是說,還沒有一個真正存在的市場。

交易的貨幣,主要就是通寶,

除此之外,還有金子、銀子、布匹,甚至是以貨易貨都存在。

而大宗交易市場,也就長安城的東西兩市,以及東都洛陽最新建立起來的一個交易中樞。

再想要從大唐之地找到更大的交易市場,還是各種貨物都有的那種,幾乎不可能。

最關鍵的是大唐的人以士農工商的階級思想,便讓市場經濟或者是國民經濟幾乎不可能存在。

管理者治理整個大唐,靠的是什麼?

是那些貴勳、是軍隊、是地方上計程車族、豪紳、鄉賢、地方官員等。

天高皇帝遠。

各地還有封王等等,管理的制度也是各不相同。

如此情況之下。

誰有能夠明白,走量的情況下,其實茶農、茶商、朝廷等,都在賺錢?

因為這個錢流動的量以及速度,都比以前要快很多。

大唐百姓都需要青茶。

茶商就會想辦法採購更多的青茶,然後運往長安交易,賣出去。

這中間,茶農得到的錢財比以前要多了很多。

茶商得到的錢財也會更多。

朝廷徵加了青茶的賦稅,也可以得到一些錢財。

三方都得到了好處。

至於誰受損?

沒有人受損。

因為百姓喝了青茶,的確可以通腸胃。

至於連葷菜都吃不起,本來就瘦弱的人,喝了青茶,可能更瘦,那也只是極個別現象了。

因為連肉都吃不起,更別說喝青茶了。

能夠買青茶的人,說明手頭上並不是很緊,有一些錢財能夠用來消費。

他們把錢拿出來購物,自然也要想辦法掙錢。

有了人去掙錢,也就有了勞動力,讓整個大唐的那些人被迫慢慢地動起來。

男耕女織的生活,看起來的確非常不錯。

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不用承擔更大的風險,不用去出更大的力氣和心思。

可是,人在這世間,都會被迫去做事情。

想要過上富足的生活,那就只有靠自己的腦力和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