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技術是發家致富的關鍵(第1/3頁)
章節報錯
以前的律法,都是新皇登基之後,制定完成,那就一直用著。
現在有著江楓。
差不多已經是五年修改一次了。
這樣的國策,可以說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參與制定大唐律法的人,也從第一次的那些大儒,變成了現在的刑部和大理寺以及鴻臚寺和太常寺以及司農寺等等部門。
不再是單一的幾位大儒,用幾個月的時間,去研究出來律法。
而是在第一次的律法之上,增加律法。
這就是江楓的建議。
“臣附議。”
孫伏伽還是第一個站出來,不是因為他參與了律法修改,有功勞。
而是因為,他從前朝開始,就是負責律法和刑罰,在這一方面,有著很多見解。
“陛下,國師所言實乃利國利民之策,實乃安邦定國之良策。律法之所及者,無外乎罪行,然則,大唐疆土遼闊,大唐子民百萬之眾。
罪行都是各不相同,有一些看著相似,而情理確不相同,殺人者,並不一定真的就是為了痛快或者是報復,又或者是為了心中的貪念。
有一些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穩民心。官府未曾管教,有人出手了。
難道,就要殺人償命,如此壯士,也要被抓起來殺了?
還有夫妻之間,男子對待自己的妻子,就像是仇人一樣,三天兩頭,拳頭上身。
妻子最後忍受不了,選擇了了解生命,最後卻自殺未遂,然後被抓,就要遭受萬人唾棄?
陛下,臣以為,國師所言,律法無情,人有情,實乃大道理,把律法和人理說的十分透徹,應當為大理寺、刑部等官員所銘記在心。”
魏徵這時候,也站出來了。
國師說的都是利國利民之策,他這個已經把自己定位為諍臣的人,自然也不會錯過這一次的機會。
倒是那些個大儒,比如孔穎達,站在那裡,多少有一些尷尬了。
他們這些個自詡高風亮節,名聲顯赫的大儒。
都是以參加修改律法、編撰史學等工作為榮,時不時拿出去炫耀一下。
如今更多的人參與今來,那些個沒啥名聲的官員,也都能修改律法了。
豈不是減弱了他們的存在感,也說明他們能力差?
所以支援的大臣有。
反對的大臣也有。
“陛下,國師,律法之修改,涉及大唐國策,馬虎不得,而且,自古以來,律法的修改,都是德高望重者擔任修改,如此一來,才能有說服力和信服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