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二章 假仁義(第1/2頁)
章節報錯
六月初便開始下雨。
一直到了七月中旬才慢慢地變小,最後結束。
而大江大河的上游,因為植樹造林的原因,多少還是保住了一些水土。
並且因為這一場連綿不斷的雨水,也讓當地收集到了不少的儲存水。
很早就開始修建的水庫,還有一些水池等等,如今也有了一汪清水。
只是這些比不上大江大河的中下游。
僅僅是十天的時間,下游已經是汪洋一片了。
很多工事只能暫停,因為城內都遭了積水,差不多被淹了。
要不是很多人都已經在官府的帶領之下,轉移到了山上,安置在了帳篷內。
可能損失會更大。
也正是一位大唐國師的預測,大唐時代週刊對這一次的大雨進行了分析。
最後李二陛下下令下游官員要注意洪水,命令他們轉移一些很容易被洪水淹沒的低窪地區。
怕是要損失更多的人,也容易引起更多的民怨。
現在,大家頂多是有一些後怕。
這些年,也都有一些大災小災,所以大唐朝廷在應對這些災難的時候,其實比以前更加得心應手了。
首先便是帶著人去各地賑災。
大唐的那些官兵積極救助那些受災受困的百姓,並且要堵住一些將會決堤的水庫。
除此之外,還要安撫那些被安置在山上的百姓。
防止這些百姓之中會出現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到時候鼓動這些百姓做出謀反之事來。
這些年,雖然大唐一片歌舞昇平,但是卻也有極少部分的人,在別人的蠱惑之下,成了一個山大王,想著要推翻朝廷,自己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成為新的大唐皇帝。
山溝裡面,總會出現一些,自己給自己封為皇帝的可笑之人。
而各地的官府,也總會拿此當做一些功績。
作為大唐的太子,李承乾親自帶著人去往那些受災之地,安撫民心。
被羽林衛保護的李承乾,先是到了東都洛陽,在那裡視察了東都之後,這才轉道去了九江之地。
雖然大雨已經停了。
但是這洪水卻沒有退去,在九江之地依然可以見到洪水滔天。
李承乾對身邊跟隨一起的李治說道:“聽聞這一次的洪水,乃是上天的懲罰,大唐這些年砍伐樹木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不能留住雨水。
很早之前,我就聽聞國師說過,綠水青山才能讓大唐更好發展下去。
一旦大唐人開墾過剩,就會造成山林之地變成了耕地,沒了深山老林儲存那些雨水,它們就會彙集在一起,形成洪水。”
李治這才點頭,當初對於大唐時代週刊上面的議論,多少有一些不解。
經過了李承乾的講解之後,才明白過來,什麼叫做自然法則。
如此心中不免升起,自己一定要跟著國師學習,才能夠看的更遠,才能看清楚這世間的本質。
就像是大哥和二哥一樣,成為一個大才。
到了荊楚之地,見到了那些已經無家可歸的百姓。
李承乾第一時間就表態,會在不久之後就派遣苦力前來,用水泥建造新的都城。
到時候所有的百姓都能夠居住到新的都城之中,並且,這一次也聽從了國師的話,要在九江之地,建造新的堤壩。
到時候就用水泥,以防以後還會發生洪水,衝沒了百姓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