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有一些慚愧地低下頭,可是心中卻還是不想讓自己身邊的那些人,為了那個位置而死去。

他的內心深處,充滿了矛盾。

一邊是父皇對自己的諄諄教誨,臨別之時,還一起吃了一頓宮廷盛宴,說了很多貼己的話。

這種溫情在帝王之家很難得。

姨夫還有其他人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說父皇當初的那件事情。

可是李恪覺得自己的父皇不是無情,而是無奈和孤獨。

所以他並不想讓自己的父皇傷心和難過,當初的一次試探,父皇還寫了誡子書。

李恪可以從上面感受到李二陛下對於他的深情厚愛,還有那種望子成龍的希望。

還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失落以及教誨。

而另一邊,卻又有著屬於自己身上的血脈的使命,有著母妃的希望,有著這些自詡為前朝之臣的壓迫,還有著姨夫強加給他的那種親情和命運。

兩邊都是自己的親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他們化解以前的那些恩恩怨怨。

當年,殺死李恪的外公,也就是隋煬帝的人乃是宇文化及,而他也是宇文士及的親族。

現如今霸佔了隋朝的又是李恪的父皇,好像他本來可以做一個王公貴族,卻突然被這些人給毀了。

然後李恪還要被他們逼迫著做一些他並不喜歡的事情,這一切的結果,就讓他夾在中間,成了一個任人擺佈的吳王。

歷史上,這位最後也因為謀反而被殺死,看起來似乎有一些莫須有,也是為了穩固李治的統治。

只不過,有一些事情,是勝利者所書寫,不管李恪是真的謀反,還是並沒有謀反而被牽連,自然不可考。

但是現在,宇文士及在李二陛下、在大唐萬民面前表現的的確和歷史上差不多,乃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

在宇文世家殺死隋煬帝直接自立為王的時候,宇文士及就預料到了宇文家的未來。

所以他直接劃清了界限,最後投靠到了李唐。

如今也算是受到了李二陛下的榮寵,官拜刺史,加金紫光祿大夫。

卻又心中不甘,自己的生死大權,宇文家當年的鼎盛,這中原之主的位置等等。

最關鍵的是,他不甘自己屈於人下。

如若能夠輔佐李恪成勢,他宇文家也可享受這太平盛世帶來的繁華。

“我們這些行就將木的人,已經老了,不堪重用了,能做的不多。你要記住自己的身份,你是吳王,是當今陛下的兒子,是皇子。

如果以後陛下老了,我們這些老臣也老了,到時候新皇登基,他會容的下他的這些兄弟們嗎?

就像是現在的陛下,對於那些兄弟們如何,你沒有看到嗎?

一個河間郡王,一生也算是戰功赫赫了,還是李家親族之人,可是結果呢?

你不做,到時候,你的那位太子哥哥會逼著你做!”

宇文士及多少有一些恨鐵不成鋼,李恪的才能和聰明才智都算是上等。

可是他似乎對於那個位子,並不是很感興趣。

這讓宇文士及心中多少有一些無奈,但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那點不甘心,也一定要逼著他讓他做。

“最是無情帝王家,你的那位太子哥哥看似賢德,然則卻也不可能讓你們這些親王在外手握重兵。

難道你以後就成為河間郡王那樣的王爺,碌碌無為、昏庸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