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目標,不然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王玄策就是那一隻非常努力的鹹魚,如今總算是翻了身。

要能力,他絕對有能力。

歷史上能夠一人滅一國,這就是能力。

不然那麼多人的使者團,為何最後是他成功了,是他出名了?

所以啊,努力又有能力的王玄策,正在給所有人詳細解釋,什麼叫做槓桿原理。

給我一個槓桿,我可以舉起一座銅鼎。

這是當初國師在結束課程之際,給他們說的一句話,看起來隨意和誇大,卻又有一些暗示。

王玄策悟了。

也就有了今天這一場將會聞名天下的舉動。

“不錯,這就是槓桿原理,就像是稱一樣,一個秤砣可以稱量很多大小不一的物品。

這個道理其實就是槓桿原理,秤砣永遠不變,物品在變,同樣的,秤砣距離稱心的距離改變,越是重的物品,秤砣距離稱心也就越遠。

王玄策早已經做好了測量,這個杆子的長短,也經過了挑選,太長了,杆子太細,最後槓桿會折斷。

太短了,王玄策要施加很大的力,也不能舉起這座銅鼎。所以他要不斷尋找最好的一個點。”

下面,王玄策已經換了一個人來舉起銅鼎,而他在詳細解釋。

“銅鼎很重,我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重,但是最起碼,它很重,那我就需要一個很長很長的槓桿。

我最開始也的確找了很長的樹幹,卻發現太長的樹幹其實也有重量,我使勁力氣也拉不動。

只好尋找一個輕一些還非常堅硬的槓桿,也就是上好的木材,然後縮短樹木,尋找最好的距離。

最終,我找到了,就在這個點,我從後面拉動槓桿,就可以拉動銅鼎。”

王玄策明白,在大唐時代週刊上面發表自己的文賦,事關乎國家大事,關乎民生,關乎江山社稷,只要是寫的好,寫的能夠讓大家認同,必然能夠出名。

但是如今寫稿子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每五天的事情,都有很多學士在想辦法寫文賦。

很多卻沒有被採用,一版大唐時代週刊上面,頂多會用到一個到兩個文賦。

其他的版面用的都是各地的事情,比如幷州刺史、大都督柴紹,如何把幷州治理的井井有條。

又比如,江南之地的水患,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而水患來臨,江南之地的官兵們,是如何積極救災,朝廷又是如何賑災,寫的清清楚楚。

百姓們一聽,就明白朝廷做了多少事情。

這才是大唐時代週刊最為主要的作用,至於文賦,揚名是肯定的,卻不能名垂青史,卻不能上達天聽。

王玄策需要名,他不過是一個寒門弟子,雖然姓王,卻不是出自於五姓之家的王家。

這樣一來,他想要揚名立萬,那就只有依靠自己了。

那些個百姓聽到這個知識,本來是國師在玉山書院教導的內容的時候,心中那是敬佩不已。

也只有大唐國師、仙人弟子,才能夠想到這樣的道理吧。

“如若以後我們在搬移非常重的物品,比如巨石,就可以利用這個槓桿原理,省去不少的時間和人力。

當然,這個槓桿原理,還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國師之言,本意便是,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最後終將會實現於我們生活之中,要為大唐百姓創造一個更加簡便的方式。

更要讓我們明白,在我們見到的,聽到的一些事物之中,都蘊含著一些大道理。

就好比聖人和童子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