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到漢中之地,的確比較南行。

從貞觀元年到現在,這一條馳道,已經修建了四年之久,還只是進行了一半。

這裡的苦力從來沒有調動過,一直負責修建馳道。

遇到了能開山修建山路的地勢,就直接修建山路,不能修建山路的,就只好改道。

對於以前的那種浮橋路,已經直接廢棄了。

因為浮橋雖然比較簡單,可是需要維修,而且,修建這樣的浮橋路也並不保險,更不方便。

一些大型的車馬根本就過不了。

能夠修橋修路的地方,那就修橋修路,從南方運來的花崗石全部都用來修橋了。

估計真要是有一個宋徽宗,也沒辦法弄他的園子了。

在漢中休養了十天左右,長安的聖旨總算是到了。

李二陛下對於這一場戰爭,還是非常滿意的,大大地消耗了一波吐蕃。

還殺了吐蕃的松贊,強大地震懾了吐蕃的那些人。

五個元帥也都死在這一場戰爭之中。

至於安西的祿東贊,可能是已經得到了訊息,帶著兩萬吐蕃人逃離了安西戰場。

吐蕃的吐蕃撤離,也給西域之國還有西突厥一個致命打擊。

一個一個就像是沒有了主心骨,沒有了領頭羊,開始四散逃離。

最後直接被張公謹、李道宗、高士廉、柴紹的大軍給圍困在了龍門關。

西域之國還有西突厥這些聯盟大軍,一共九萬之餘的大軍,選擇了投降。

其結果顯而易見了。

大唐對於這些野心不死的人,從來不會有什麼非常寬大的政略,因為真要是放了他們,那才是放虎歸山。

李二陛下一直記得覆滅大唐的安史之亂,他差不多以及把這個當作是恥辱了。

還好江楓沒有說出,當初進言獻策,把突厥安頓在幽州等地,然後要讓大唐講究什麼禮儀之邦的那位大臣。

不然,李二陛下肯定是要狠狠地出一口氣。

接到了聖旨,江楓的這一支西征軍,自然也要凱旋而歸了。

雖然是慘勝,卻也是勝利了。

大唐時代週刊早已經把徵西軍在高山之上的作戰報道了出去,讓大唐百姓都明白,這一場戰爭,有多難。

弘文館學士的文筆,自然是毋庸置疑。

當讀報者當著縣城聽報的百姓,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的時候,不少百姓都忍不住落淚了。

特別是那句,之所以有歲月靜好,乃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讓他們當真是感觸不已。

以前從來沒覺得戰爭好,因為戰爭是要死人的,在這些大軍之中,就有著他們的親人。

現在想一想,他們之所以有現在安居樂業的生活,就是這些大唐將士們在邊關抵禦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敵入侵,才會如此啊!

如今提到大唐大軍,哪一個不是豎起大拇指?

……

在清河還有博陵之地。

王家的王珪已經因為上次的科舉舞弊而免了官,現在正在家中養老。

其實他年齡也不是很大,而且以前在士林之間的聲望也比較高。

可是現在,又有幾個願意來捧他這個王家家主的臭腳?

以前王家的門欄很高,高到了連皇家都要仰望的地步。